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月初發生的命案,再次引起社會關注精神健康問題。有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接受本台訪問時說,感到社會對這個病症存在誤解,希望公眾多了解。
她指出,外界會形容抗癌人士為「生命鬥士」,可站出來面對傳媒,但同樣積極配合治療、受病症及藥物副作用困擾的精神病患者許多時會被誤解。
她說,早年被診斷患有抑鬱症,其後曾有幻聽及幻覺,已接受精神科服務20多年,留意到政府精神科醫生及社康護士工作量大,例如醫生可能一個早上要處理約40宗個案,難有空間詳細了解病況。她說,除了食藥控制病情,在精神健康服務支援下,再次與社區連結,感到有人同行,現時情況已改善。
社會福利署回覆查詢時表示,過去5年,由署方資助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整體撥款由約3億8千萬元增至約近5億元;曾接受有關中心服務的會員人數,由約2萬8千人增至約3萬3千人。 至於中心每名職員處理多少宗個案,署方說並無備存,重申將於本年度增加有關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人手。
有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表示,近年個案數目增加,疑似個案數字明顯上升。
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認為,可考慮為關愛隊提供輔導知識、甚至精神健康專業訓練,為社區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
他亦提到,精神科醫護人手目前非常緊張,看不到短期內能大幅增加,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能否「大膽」探討擴大公私營合作至由受訓家庭醫生,協助處理情緒病及精神科輕症患者。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指出,現時本港精神科專科醫護及心理學家嚴重不足,但專科培訓需時,認為可以參考北美做法,透過專門培訓,增設專職臨床精神科社工,獨立處理並跟進由醫生轉介的輕症個案。他建議政府提供資助,可考慮交由大學等機構做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