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產品的新法例4月22日起實施,涵蓋即棄餐具及其他塑膠產品。
所有發泡膠餐具、即棄膠杯、膠碗、膠刀叉、膠飲管等,堂食全面禁止供應,亦不能銷售;而外賣同樣禁止使用發泡膠餐具、膠飲管、膠刀叉、膠匙、膠碟等;不過膠杯、膠杯蓋、膠碗、膠盒仍然可以使用,商戶亦可以繼續售賣。
其他即棄塑膠產品方面,膠柄棉花棒、雨傘袋、膠牙籤、食物膠籤、充氣打氣棒、派對帽、熒光棒等,將禁止銷售和免費供應;不過,宣傳用塑膠包裝紙巾、非醫療用的膠手套,就可以收錢提供。另外,酒店及賓館將不能夠免費提供部分即棄梳洗用品,包括膠柄牙刷、牙膏、膠梳、小樽裝的沐浴露等,膠樽裝水亦不能免費供應,旅客如果有需要,可以付費購買。
環保署助理署長鄭健接受本台專訪表示,塑膠對環境生態以至人類健康都可以造成深遠禍害,「走塑」及「減塑」已是大趨勢,政府希望透過新法例達致源頭「減塑」及「走塑」。
鄭健相信新例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有限,因為受管制的塑膠用品,市場上已有充足的替代品,例如木製的刀、叉、紙飲管、木柄棉花棒等。他強調市民日後無論購買或使用受管制即棄塑膠產品,都不會違法,又相信市民適應使用有關替代品後,再在網上、或在海外購買即棄塑膠產品回港的意欲將愈來愈低。
環保署已設立專題網站「截塑」,提供相關法例資訊,並針對市民的誤解及擔憂,製作簡單資訊和懶人包,透過社交平台及政府新聞網,釋除市民的疑慮,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