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12月的整體消費物價按年上升1.4%,與11月份升幅相同。剔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影響,12月的基本通脹率按年升1.3%,較11月的1.2% 略高。
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通脹率1.3%是符合預期,經濟學上,通脹率介乎零至2%屬於溫和通脹。他提到,外出用膳的通脹率為1.8%,但同時間亦有部分物價下跌,例如衣履和耐用物品,這些貨品的價錢下跌某程度是由於港元匯率強勁,大部分進口貨品與日常用品都來自內地,而人民幣在去年下半年的貶值幅度相對較大,或多少紓緩了本港的經濟通脹原因。
他指出,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構成當中大約三成與租金有關,無論私人市場抑或公營房屋的租金都微升,因此令市民感覺到輕微通脹。以全年計算,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較對上一年上升1.7%,麥萃才認為,算是很溫和,回顧過去幾年,無論美國抑或歐盟特別在疫情期間的的通脹率升得很誇張,部分達到雙位數字升幅,部分國家的經濟更是倒退,通脹很高,市民的生活就更為困難。
展望今年,麥萃才說,不可以單一看通脹問題而不看本地生產力有否上升,如果行業盈利大幅增加,經濟向上,僱員可以加薪就能夠蓋過通脹升幅。他說,最擔心是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向下,通脹仍然存在的話便會成為問題,又指出,如果美國持續減息,港元和美元的匯率相對沒那麼強勁,人民幣有機會反彈回升,就會拉動本港的通脹輕微上升。
不過麥萃才表示,內地早前公布的通脹水平只有0.1%,亦即差不多沒有通脹,這個有利於壓抑本港的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