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發表《全面改革滲水辦》倡議書,多名區議員到場分享個案經驗。倡議書指出,在2020年至2022年,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每年接獲約4萬宗滲水個案,近一半被評為不予調查,每年只有約1.4萬個案完成調查,亦有個案從2009年已經向滲水辦反映漏水情況,至今仍未解決。
倡議書表示,滲水辦存在個案積壓嚴重、資源利用率、技術應用濟後等問題。陳恒鑌說目前對滲水問題的新測試方法,包括紅外熱成像分析及微波斷層掃描,滲水辦現時並未應用至所有滲水個案。
他說新技術測試方法找到滲水源頭的成功率達76%,較傳統方法為高。如普及使用至全部個案,將能更快更準確地獲得依據,加快修復滲水情況。他曾向相關部門查詢普及新測試技術是否會增加成本等,但未收到回覆。
陳恒鑌表示,現時滲漏位置濕度需要超過35%,建議將30%至34.9%濕度列入「觀察期」,並持續進行更多回訪。處理滲水問題時經常遇到糾紛,他建議政府引入仲裁制度,賦予滲水辦調解及仲裁權力,去決定責任誰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