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去年錄得網上騙案有上升趨勢,當中不少與演唱會等大型活動門票有關。去年損失金額最大的一宗相關案件,事主被騙近百萬元。民間反詐騙大聯盟發起人、立法會議員吳傑莊表示,熱門活動的門票供不應求,市民難以循官方渠道購買,讓黃牛黨及騙徒製造機會,他提倡門票實名制,認為對市民有保障。
吳傑莊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門票實名制不一定會阻礙進場時間,舉例說國際七人欖球賽等活動的門票也有採取實名制,而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也能做到門票轉讓。
立法會將會討論銀行業修訂條例草案,促進銀行之間分享資料及保障客戶。他認為銀行若針對一些涉及可疑戶口、重複金額或較高額度的交易,可向客戶發送警示等信息,有助市民識別及防止騙案發生。
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在同一節目表示,網購本身是安全,問題在於不安全的支付方式。他認為市民若透過第三方購物平台及透過第三方支付平台進行交易,會是安全的方法,他解釋說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如「中間人」,確保交易正常發貨及送遞後才放款,對雙方也有保障。但第三方支付平台牽涉信用卡等,衍生手續費,需要透過協商由買家或賣方承擔。
他又說,市民普遍使用的支付工具「轉數快」,並非第三方支付平台,但建議政府、金管局或銀行考慮成立仲裁機構,賦權「轉數快」運作成第三方支付平台,每次交易抽取低額手續費去成立基金,若買賣雙方在交易期間發生爭拗,可以用以支付,保障雙方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