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審計報告審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情況,發現部分申請處理時間較長,逾時日數最多的個案涉及331個工作天。職津辦解釋,需時較長是基於申請人過往獲批的職津申請正接受特別調查或內部覆核。
報告指出,在處理不獲批申請方面有可改善之處。署方檢視2022/23年度至去年9月期間相關數據,審查了15宗不獲批申請,發現約六成、即9宗不獲批原因為「不獲批(沒有回應)」,當中5宗已回覆職津辦,但申請最終不獲批,因為提供的證明資料等未能滿足職津辦要求。
另外,報告亦發現職津計劃在2018/2019年度至去年9月展開的特別調查個案中,最長處理時間為1301天、即3.6年,平均為210天。至於尚在進行的特別調查個案,由個案展開日至去年9月,最長相隔1221天、即3.3年,平均為231天。
審計署亦留意到,歷年來少數族裔申請人的不獲批比率平均約一成,持續高於整體不獲批比率平均5.6%。署方認為職學處需要查明少數族裔職津申請人不獲批比率較高原因,提供相應協助。
署方同時建議職學處需要縮短特別調查個案的處理時間,繼續採取措施協助申請人理解申請資格,審慎計算住戶資產,並為計劃訂定及公布衡量服務表現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