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病人鯁喉死亡事件 報告指原因為醫護人員對術語解讀不同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明愛病人鯁喉死亡事件 報告指原因為醫護人員對術語解讀不同

2025-05-06 HKT 18:08
分享工具 facebook
  • 根源分析委員會認為,事件涉及多項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在釐清飲食指示方面缺乏溝通。(港台圖片)
    根源分析委員會認為,事件涉及多項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在釐清飲食指示方面缺乏溝通。(港台圖片)
明愛醫院一名原本要進食流質或糊狀食物的75歲男病人,懷疑被錯誤餵食正常餐而導致鯁喉,搶救無效死亡。明愛醫院公布事件的根源分析報告,表示事件的根本原因是醫護人員對有關術語有不同解讀,導致臨床團隊之間出現溝通落差,無法達至一致的做法。

該名病人2月底入院,3月初因情況好轉,由禁食轉為流質飲食,醫生的醫囑將其飲食指示改為DAT,即可耐受飲食的英文術語,但護士將有關術語理解為正餐,病人被餵食期間鯁喉,其後不治。
  
根源分析委員會認為,事件涉及多項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在釐清飲食指示方面缺乏溝通;部分電子系統內的標準膳食種類包含可耐受飲食的英文術語,可能導致醫護人員認為有關指示屬於特定的膳食種類;有關術語在部分護理教學教材內等同正餐,亦可能導致臨床應用有不同理解。
  
委員會發現,在使用電子床頭顯示板的系統中,可耐受飲食不是一個標準選項,醫護人員卻可輸入有關術語,導致為病人選擇膳食上出現不同的解讀。醫院亦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用於病人評估、膳食選擇及記錄病人的可耐受飲食。
  
委員會建議日後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解讀,在所有表格及電子系統內移除可耐受飲食的膳食種類選項,改善膳食管理流程,以及統一膳食管理系統與電子床頭顯示板系統內膳食選項。

醫管局已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定義,該術語不代表任何特定的餐飲質類。明愛醫院表示,會落實執行有關建議,加強醫護人員培訓,院方已與家屬會面,解釋報告內容。

明愛病人鯁喉死亡事件 報告指原因為醫護人員對術語解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