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多項促進銀髮經濟措施,包括與飲食業界合作,提供迎合長者喜好的餐飲體驗及飲食優惠,將於今年第3季推出。
稻苗飲食專業學會榮譽會長黃傑龍說,人口老化亦可帶來商機,而「銀髮族」分不同年齡層,各有不同口味及需求,未必需要刻意標榜「銀髮」飲食,可從菜式及調味等多個方向提供更多選項,例如推出懷舊菜式、提供少油少鹽選擇等。
另外,工作組亦提出釋放「銀色生產動力」,推動「後50」人士、尤其「後60」接受培訓及就業措施。身兼僱員再培訓局主席的黃傑龍說,再培訓局一直提供「後50」課程,去年50歲以上學員約有10萬人,佔整體學員數目約6成4,可見需求明顯。他指出,以往不少50歲以上人士對廚師、陪月員等課程感興趣,完成課程後,再次投入就業市場,賺取收入、開心消費,形成銀髮經濟內循環模式。
勞聯立法會議員周小松建議,課程可以聚焦幫助長者善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以輔助工作,能幫助長者在就業市場更有競爭力。
有長者說,歡迎政府提供銀髮餐飲優惠,希望有更多健康飲食選擇。另外有長者說,不打算重投就業市場,希望多些時間享受生活,但認為有關措施有助有能力繼續為社會服務的退休人士。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為「銀髮族」提供再培訓未必能夠帶來很大經濟效益,建議可考慮提供更多平台,讓他們發揮所長,反而有助提高經濟效益。
莊太量說,銀髮經濟定義可以很廣,除了促進有關消費等層面,亦可發展相關出口商品,本港有足夠年長人士醫療數據等,有助研發長者商品例如智能拐杖、自動駕駛輪椅等,透過銷售到其他地方,亦可推動銀髮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