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建議,在龍鼓灘及屯門西提供總面積大約301公頃的新發展土地,當中包括透過近岸填海造地約190公頃,以及改造約111公頃的現有土地。局方建議以「智綠產業港」作為發展定位,主力發展四個具增長潛力的產業,分別是「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和「現代化物流業/內河碼頭」。
根據發展方案,龍鼓灘的近岸填海面積約145公頃,與前年向立法會匯報的填海面積相若,亦較2020年原先方案減少三分一。至於內河碼頭內港的填海面積會由40公頃輕微上調至大約45公頃,以提供足夠的沿海地段供產業發展,當局預期填海工程不會對生態造成不良影響,並視乎政府工務工程開支預算的分配和融資安排,政府希望2028年初展開龍鼓灘的填海工程,並在2029年產出首批用地。
發展局發言人說,有關發展定位是參考業界意見,例如發展「先進建造業」,業界代表的立法會議員希望有「園區式發展」;屯門西鄰近機場,可便利物流業發展電子商貿等。
至於整體造價方面,發言人說,暫時未估算工程造價,會在完成諮詢及敲定土地用途後才作估算,但初步技術研究由於龍鼓灘較為淺水,屯門西亦非深水,預料填海費用不會太貴。而相關道路工程亦非大型投資,相信造價估算不會太高。
被問到融資方式,發言人說,持開放態度,今次發展只是產業用地,並無住宅用地,政府需要考慮市場反應,片區模式未必合適,但即使市場態度審慎,會計劃由政府出資填海。
發言人又說,雖然北部都會區發展優先毋容置疑,但今次發展方案很具策略性,香港亦欠缺大型土地發展產業,局方會在政府內部爭取資源,將項目排在較高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