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四次長沙會戰是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大會戰。其中以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方取得的戰績最為顯著。
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處長吉建良表示,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軍總共進行了22次大的會戰,其中四次發生在長沙,三次長沙會戰的成功,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抗戰力量刮目相看,中國並非不堪一擊,有血戰到底的勇氣和決心。
紀錄了長沙會戰歷史同紀念陣亡烈士的岳麓山忠烈祠,在2020年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及遺址名錄。吉建良說,岳麓山是長沙的制高點,炮台架在岳麓山可以看得高、打得遠,第九戰區的戰時指揮部也設在岳麓山,防禦能力相對較好。
抗日戰爭中,除了衝鋒陷陣的將領,做後勤的民眾同樣重要,例如運送軍糧、彈藥、佈雷、破壞道路等。現年96歲的溫雲甫說,當年被分配到駐地兵工廠,幫手製造相對簡單的武器,例如手榴彈、槍支,自己用木炭、硫磺、製火藥等。他提到曾經有民兵擲手榴彈時跌在腳下,他立即拾起再向外擲,慶幸無事。
抗戰時宣講工作亦很重要,烈士肖國生的姪孫女肖冰潔說,伯公透過宣講抗日戰爭事跡, 招攬了不少民眾加入紅軍抗戰。1939年只有23歲的肖國生為掩護部隊突圍,最終犧牲。肖冰潔說,當時領導之一的周恩來為伯公寫悼文,稱他是「永遠不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