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傍晚及晚上於石壁潮汐站觀察到約7厘米水位異常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天文台傍晚及晚上於石壁潮汐站觀察到約7厘米水位異常

2025-07-30 HKT 22:40
分享工具 facebook
  • 香港天文台計算的海嘯走時圖。(天文台網誌)
    香港天文台計算的海嘯走時圖。(天文台網誌)
俄羅斯堪察加發生大地震並引發海嘯,本港天文台表示,傍晚6時40分及晚上7時16分左右,在石壁潮汐站觀察到約7厘米的水位異常,估計是由抵達的海嘯波所引起,之後的海嘯波幅逐漸減弱。

天文台在網誌表示,會繼續密切監測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各處的潮汐站及海嘯浮標所錄得的水位變化數據,並利用靠近海嘯源的水位變化數據估算海嘯波抵達時的高度,亦會時刻留意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及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發出的最新消息。

天文台呼籲外遊人士應密切留意當地的官方警報,如在外遊期間遇上海嘯,應盡快遠離岸邊或淺水水域,並前往内陸或高地,在陸上靠岸邊的人士亦應前往高處或到結構穩固的建築物三樓或以上暫避。

天文台指出,俄羅斯堪察加位於北美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聚合交界,所在之處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又稱火環帶的西北角,地震發生頻繁。在地震發生的位置,太平洋板塊相對於北美板塊以每年約80毫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並向北美板塊下方俯冲。有關逆斷層構造若然在海底發生大地震,並且屬淺層地震的話,會令地殼釋放的彈性能量引發海水波動,形成海嘯。

翻查紀錄,全球最大地震9級或以上的地震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堪察加在1952年11月4日亦曾發生了9級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傳播至太平洋各處,本港亦曾錄得0.15米的輕微水位異常。

天文台傍晚及晚上於石壁潮汐站觀察到約7厘米水位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