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錄得一宗基孔肯雅熱輸入確診個案,患者最近到過佛山。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今次是輸入個案,並非病毒已「落地生根」,因此不會成為「風土病」,現時最重要做好防蚊、滅蚊工作。
袁國勇表示市民如非必要,暫時不要到佛山及廣東一帶,以免受感染後將病毒帶回港;但如須前往,必需做好防蚊準備,包括使用避蚊胺、蚊帳、穿著淺色長袖衫等,回港後首14至21天仍需繼續使用含避蚊胺成份的「蚊怕水」,若有發燒、關節痛、出現皮疹,應立即求醫,接受有關病毒基因測試。
他說,如有人確診,應在患者住所及工作地點附近一帶精準滅蚊,不要讓基孔肯雅熱成為「風土病」。另外,他認為,香港所有地方都要清除積水,有蚊的地方要做足控蚊滅蚊工作,因為或未必可識別出病徵非常輕微的患者。他又說,貨櫃碼頭或有貨車地方亦應做足檢查及做足滅蚊措施。
袁國勇亦提到,要留意輸入貨物等會否帶蚊,周末除了有大批市民經口岸進出香港及廣東省,亦可能會透過貨物、貨櫃、貨車等將蚊帶入香港,因此亦需做好這方面滅蚊工作。他說,若有內地受感染蚊進入香港,可導致香港本土爆發、甚至讓有關病毒「落地生根」成為「風土病」。
本港目前沒有特定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亦沒有相關預防疫苗在本港獲註冊。至於有無需要引入有關疫苗,袁國勇認為,如果香港出現本地傳播導致大型爆發,可能可以考慮引入有關疫苗,例如為高風險人士、尤其長期病患者接種;但現時並非屬於「風土病」,因此沒有需要一定引入。
袁國勇同時說,引入有關疫苗亦有些好處,如有高風險人士必需前往已有爆發地方,出遊前可接種有關疫苗預防。他說,現時在美國、歐洲及英國有兩款相關疫苗,專為外外遊人士而設,但其中一款屬滅活疫苗,不能給予有免疫力缺乏人士使用。但他說,藥廠或認為香港市場太小,因此未必能夠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