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利用人工智能預測水浸 緊急應變隊巡查清理瘀塞地點才收隊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渠務署利用人工智能預測水浸 緊急應變隊巡查清理瘀塞地點才收隊

2025-08-04 HKT 10:41
分享工具 facebook
  • 中心派出超過110隊緊急應變隊伍,確認5宗較嚴重水浸後,可於1至2小時內完成清理。(渠務署)
    中心派出超過110隊緊急應變隊伍,確認5宗較嚴重水浸後,可於1至2小時內完成清理。(渠務署)
林漢山報道
本港於上周六一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當局確認有5宗較嚴重的水浸個案。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說,當天渠務署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迅速啟動,期間收到120名市民的求助電話,中心派出超過110隊緊急應變隊伍,確認5宗較嚴重水浸後,可於1至2小時內完成清理。

莫永昌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同時亦派出緊急應變隊伍,駐守在柴灣道迴旋處及龍翔道近黃大仙港鐵站出口的低窪地方,並無發現有特別水浸情況。他強調緊急應變隊伍在暴雨過後,仍會繼續巡查及清理曾經發生水浸及容易瘀塞的地點,才會收隊,有關安排亦是為下一場暴雨做好準備。

他表示,為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水浸威脅,署方利用人工智能預測水浸情況,包括使用自行研發的水文資訊系統,在各區裝超過300個水位監察器及雨量計,以收集即時數據,各區雨量及水位等。

莫永昌說,「內澇監測器」則可以安裝在馬路邊,感測馬路積水深度,員工可以獲得實時水文數據,監測馬路積水情況,及早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另外,署方正進行試驗計劃,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實時數據協助監察,評估可能受水浸影響的範圍。

他指出,要預測暴雨存在困難,雨量變化可以很快,對渠務署的工作肯定是個重大挑戰,因此署方大力提升防洪韌性,渠務署已創建有效的防洪排澇體系,並於去年制訂綜合防洪管理策略。

莫永昌說,渠務署今年首次引入四部強力排水機械人,包括「龍吸水」,可以遙距控制的排水機械人,排水能力最高可達每小時800立方米,可以在短時間內排走積水。署方剛剛添置多兩部「龍吸水」候命,並會檢視實際情況,或再引入更多其他科技產品協助處理水浸情況。

渠務署利用人工智能預測水浸 緊急應變隊巡查清理瘀塞地點才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