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研究發現,私家中西醫提供的「遙距診症」服務監管框架分散、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法律責任不明確、保險保障範圍不確定。
消委會調查期間檢視過19個遙距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官方網站和宣傳資料,發現超過一半未有清楚列明是否受保險保障,只建議病人自行向保險公司查詢,甚至根本沒有回覆,令消費者感到混淆,亦難以尋求協助,建議保險公司日後在設計保險計劃時,應將遙距醫療服務納入考量,涵蓋相關服務,減少病人使用服務時的財務憂慮。
消委會主席陳錦榮表示,留意到市面上有平台提供文字診症,已交由衞生署跟進,認為相關現象存在隱憂,對於病人和醫生身份存疑。
被問到預期平台對於自願認證和白名單制度的反應,陳錦榮認為研究顯示很多消費者和中西醫擔心診症過程被監視,關注私隱安全,如果建立機制確保平台的數據安全和私隱保障,有助吸引消費者使用,相信業界有足夠誘因參與。
消委會自2022年至今年6月,共接獲7宗涉及遙距或視像診症的相關投訴,當中4宗與沒有提供服務或服務延誤和退款問題有關。
消委會署理總幹事何應富說,投訴情況未算嚴重,但面對人口老化和科技發展,遙距醫療服務的使用率將上升,預計投訴數字也會有增加趨勢。他又指,部分商家以誇張手法宣傳,例如聲稱任何時間可以聯絡專科醫生進行視像會診,提醒如果實際提供服務時未能兌現承諾,有機會違反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