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上月吹襲本港,渠務署首次應用部門自主研發的「淼立識」系統作出水浸風險評估;透過水力模型計算各區降雨,再配合天文台數據分析,識別較高水浸風險的地區,從而作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包括安裝擋水板,及早派遣排水機械人駐守,以及提供大量沙包予有需要的市民。渠務署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亦連續運作了超過70小時。
渠務署表示,已辨識全港約240個容易淤塞地點,收到天文台預警後會派出緊急應變隊伍預先進行「及時清渠」。署方今年將緊急應變隊伍增加至200隊,以加強應變能力。署方今年初引入強力排水機械人,包括「龍吸水」和「小禹」系列。今年4月至今,排水機械人已累計出動超過2600小時,協助處理水浸個案。
以「龍吸水」為例,最高排水量達到每小時800立方米,相當於三分之一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吸水速度比手提泵快超過10倍,工人可遙距控制運作,並可在移動時同步排水,令清理工作更靈活及高效。「小禹一號」則具備水陸兩用功能,甚至可浮於水面操作。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面對極端天氣越趨頻繁,局方積極推動工務部門更有效應對挑戰,務求做到「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渠務署會持續提升本港整體防洪能力,發展局亦會加強促進跨部門協作,使香港成為具防洪韌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