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發現,坊間有檢查中心安排自稱「超聲波師」人員為市民進行乳房超聲波檢查,有女士接受檢查後,報告不獲專科醫生接納。亦有市民在體檢中心進行乳房超聲波檢查後,報告被指不合格,需要重新檢查,事主其後確診乳癌,對浪費治療時間感到後悔。衞生署指出,任何人未經註冊而從事放射技師專業屬違法行為。有醫生指出,由未註冊人士進行超聲波檢查,有可能因對方操作不當而延誤診症。
林小姐年初發現胸部有硬塊,醫生寫信轉介她做乳房超聲波檢查。她在社交平台找到一間在尖沙咀的檢查中心,一名自稱是美國註冊「超聲波師」的女子為她做檢查,對方聲稱發現林小姐胸部有三粒囊腫,推介近千元的按摩療程,聲稱可以精油按摩可令囊腫減細。檢查中心向林小姐共收取2140元費用。
林小姐取得的檢查報告,由該名自稱「超聲波師」以及一名普通科醫生簽署,但她向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求診時,醫生拒絕接納報告,指報告應由放射科醫生撰寫,初步評估後,安排林小姐8個月後在公立醫院再做檢查
為林小姐進行檢查的「超聲波師」既非醫生,在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的「註冊人士名單」亦找不到相關註冊。檢查中心回應,基於事件的敏感性以及法律程序需要,暫時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媒體採訪或回應。
另一名事主張小姐前年自行發現胸部有硬塊,在另一間體檢中心由一名女子為她做乳房超聲波檢查。兩星期後取得的報告同樣被專科醫生指不會接納報告,要求她再做檢查。張女士其後確診患上乳癌,她怪責自己浪費時間等待不合格的報告,感到後悔。張小姐的報告只有一名普通科醫生簽署,沒有負責超聲波檢查人員資料,無從得知人員是否合資格。張小姐後來發現,報告上有細字註明資料僅作参考,不作診斷用途。
本台向張小姐光顧的體檢中心查詢,有關超聲波檢查是否由註冊醫生或者放射技師進行,體檢中心經律師書面回應,指檢查由受訓的技術人員執行,報告就由香港執業醫生審閱、撰寫及簽署,而醫生簽署報告基於對圖像及數據的專業判讀,顧客可以通過當值姑娘預約醫生面診,由醫生解釋報告內容,又強調公司的社交網站和網頁有說明報告只作參考用途,但專科醫生可以引用該報告的初步內容作深入判斷及建議,專科醫生若對報告內容或基礎存有疑問,公司可以提供必要解釋,強調報告的有效性不容置疑。
衞生署回覆本台查詢指,根據《醫生註冊條例》,如果醫生認為病人需要接受成像診斷檢驗,包括超聲波檢驗,可以由醫生自行替病人進行檢驗,或轉介由註冊放射技師進行。而根據《專職醫療業條例》,任何人如欲操作超聲波設備以達到進行放射診斷為目的,都要向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申請註冊。至於放射診斷報告亦理應由註冊醫生撰寫,因為醫學診斷屬醫生的執業範疇。任何人未經註冊而從事放射技師專業屬違法行為,僱用未經註冊的人士從事有關專業亦屬犯罪,一經定罪,可處罰款5000元及監禁6個月。
身兼香港放射師學院院長的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健康科學系高級講師陳鴻達表示,超聲波檢查的質素,非常倚賴進行檢查人士的知識、手法和經驗,需要由專業人士進行。至於有自稱「超聲波師」檢查期間,指病人乳房有囊腫,並介紹她做按摩療程,陳鴻達說放射技師絕不應該提出任何治療建議,應由醫生作診斷,綜合醫學影、化驗、觸診和問診,對病人作出治療建議。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說,由未知是否合資格人士進行超聲波師檢查,再由普通科醫生簽署報告的操作,十分不理想,又認為衞生署應教育市民,接受超聲波檢查時,要留意對方是否註冊醫生或註冊放射技師,否則有可能因對方操作不當而延誤診症。
消委會說2023年至今年9月期間,共接獲61宗與超聲波檢查相關的投訴個案,其中7宗涉及檢查人員或講解報告人員的專業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