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醫院胸痛中心明年第一季正式運作,第四季進行國家認證,成為全港第二間按國家標準設立的胸痛中心,目前正進行硬件軟件籌備工作,大部分服務已陸續開始使用,希望加快病人接受手術和康復時間。
醫管局表示,隨著人口老化,2020至21年度總共進行大約7400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至2024至25年度增加大約22%,大約有9000宗,期間緊急類別宗數增加六成。在威爾斯醫院進行的通波仔手術,近年亦呈上升趨勢,由2020至21年度的700多宗,增加至2024至25年度的大約1200宗,反映緊急通波仔手術的需求正持續增加。
胸痛中心成立後,病人經救護車送院途中會進行心電圖檢查,如有需要會提前通知急症室和心臟科醫生;如自行到急症室求診,將獲快速分流和登記,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檢查,其後進行快速肌鈣蛋白測試,救護人員會透過HA chat群組通訊軟件,即時傳送心電圖數據和抽血結果,如果確診心肌梗塞,將透過綠色通道,盡快將病人送到手術室。
院方指出,有需要的病人今年起已開始使用綠色通道安排送上手術室,醫護團隊4月起亦開始使用HA chat軟件通訊,由傳送心電圖、急症和心臟科醫生討論病情,平均所需時間可縮減大約7分鐘;以往從抵達醫院到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平均需要大約80分鐘,近月有下降趨勢,相信中心成立後,數字會進一步改善。
有病人今年初因胸口不適到威爾斯醫院急症室求醫,經心電圖診斷為心肌梗塞,跨專科團隊即時啟動綠色通道安排通波仔,由到診至接受通波仔手術歷時大約1小時。
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徐家龍表示,預計胸痛中心正式啟用後,軟件和硬件將升級,流程上會更有效率,縮短病人得到治療的時間,中心內亦有位置集中密切監察病人狀況。
他表示,現時難以預測平均由到診至完成手術,實際可以縮減多久,需要視乎不同案例,病人是否及早就醫也會影響治療效果,即使只延誤數分鐘也會有很大分別,呼籲市民有需要時盡快求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