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 | 財金百科(2025-07-16)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新聞節目

分享工具 facebook
財金百科
財金百科
節目簡介:
金融現象、財經典故、企業人小故事,兩分鐘內細訴。
主持人:
勞家樂

2025-07-16
Live Aid at 40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Live Aid at 40  收聽facebook
剛過去的星期日(13/7)是著名LIVE AID慈善音樂會四十周年紀念。當年英美音樂人舉行馬拉松音樂會,為埃塞俄比亞飢荒等籌款,全球有四成人口觀看直播,成為年度樂壇盛事,亦開啟了後來的「名人行動主義」。

1983年埃塞俄比亞發生饑荒,英國一眾歌星在1984年組成Band Aid,創作並合唱了〈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一曲。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也響應,在1985年組成 「USA for Africa」,創作並錄唱了〈We are the World〉,兩首歌出的唱片收入所得用作救災。但高潮是1985年7月13日,英國倫敦溫布利球場與美國費城甘迺迪體育場,同步舉辦了人類歷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盛事Live Aid,滙集了當代歌手、樂隊如Queen、David Bowie、U2、Elton John、Sting、The Who、Madonna、Bob Dylan 等眾多樂壇傳奇,超過70組藝人馬拉松式上場獻唱,為飢荒災民籌款,英美兩地現場觀看的逾15萬人,但整個直播吸引全球150國、近20億觀眾收看,最後籌超過1.25億美元善款。當年大家只想用音樂去影響世界及幫助地球角落上有需要的人。

分析指,當年Band Aid 開啟了一個新的「名人行動主義」(celebrity activism)年代。不少演藝名人開始熱中於利用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公開支持或參與某些社會議題、慈善事業或政治運動的行為。社會學家指這些「名人倡議」或「名人發聲」,反映了名人希望利用自身影響力推動社會變革的一種力量。配合之後互聯網、社交媒體興起,更多的名人代言(Celebrity Endorsement)成為產品或品牌宣傳,但也可以延伸到社會議題,如代言環保活動或慈善機構、公開發表聲明、撰寫文章、發表演講等以倡導某個社會議題,並呼籲公眾關注和支持等等。

40年過去,大家仍然未有忘記Live Aid。音樂劇《Just For One Day – The Live Aid Musical》去年倫敦上演大受歡迎,今年配合40周年再度重演。BBC 與 CNN Originals 聯手推出系列紀錄片《Live Aid at 40》,深入披露這場世紀音樂盛會的幕後故事與專訪片段。當年發起演出的音樂人Bob Geldof今天唏噓表示:「沒有想到當年飢荒、愛滋病等問題,四十年後今天仍然是社會上重要議題之一。」

編寫、報道:勞家樂

Live Aid at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