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 | 財金百科(2025-08-13)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新聞節目

分享工具 facebook
財金百科
財金百科
節目簡介:
金融現象、財經典故、企業人小故事,兩分鐘內細訴。
主持人:
勞家樂

2025-08-13
新加坡建國60年經濟奇蹟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新加坡建國60年經濟奇蹟  收聽facebook
上周末新加坡立國60周年舉行國慶閱兵及文藝表演,國家主席習近平亦向新加坡總統致賀電,指新加坡走出獨具特色現代化道路。

總理黃循財在國慶獻辭中指,新加坡用60年成就了一個經濟奇蹟,未來要面對新的挑戰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貿易限制加深、保護主義情緒惡化等。

新加坡二戰後由英國管治,並逐步實行自治。1963年,新加坡與馬來亞聯合邦合組馬來西亞,但因種族、政治與雙邊經濟的矛盾日深,引發社會緊張。最終馬來西亞國會於1965年以「全票」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新加坡在8月9日被迫宣布獨立。當年總理李光耀在電視鏡頭前落淚,訴說星、馬兩地血濃於水,但仍然堅定宣示新加坡將成為一個不分語言、宗教、文化的多民族國家。

立國之初,新加坡面臨種種危機,如缺乏資源、國土狹小、內需市場有限,全國僅有721.5平方公里,沒有農業、礦產、能源資源。李光耀定下「在第三世界地區做第一世界的綠洲」目標,瞄準國外企業準備進軍亞洲市場策略,努力吸引大量外資進入新加坡。

新加坡第一步改革是「轉向世界」,拋棄原本的進口替代政策,改為採用出口導向策略。1968年,設立裕廊工業區,投入基建,以極具吸引力的條件吸引外資,例如取消進口關稅、簡化行政流程、提供廠房與土地。同年成功吸引全球半導體龍頭德州儀器進駐裕廊,之後惠普等科技企業亦紛紛到新加坡設立據點,推動新加坡成為跨國企業在亞洲的重要製造與轉運中心,推動了經濟高效增長。之後的石油危機,造就了新加坡成為東南亞重要的石油交易樞紐,配合區域性貿易中樞優勢、現代化港口與金融制度,全國普遍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對接了歐美資本,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功搭上國際分工的浪潮,是成就區內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之一。

獨立後的新加坡不僅經濟高速成長,人均GDP超越馬來西亞四倍以上,從一個幾乎被遺棄的小港口國家,轉型為亞洲最富裕、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經濟體之一。1980年代,成本上升,新加坡經濟轉型升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

1990年代,互聯網和全球化興起,進一步向知識型經濟和服務業轉型,新加坡已成了區域總部、金融中心和航運樞紐,今天新加坡人口逾600萬,人均GDP 9.4萬美元,高於北歐最富裕的挪威人均9萬美元。新加坡促進種族和諧非常成功,方法是安排種族混居。政府興建的組屋嚴格限制不同種族入住的比例,結果全國85%人口住在組屋區,亦達到各族混居目的。

編寫、報道:勞家樂

新加坡建國60年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