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 | 財金百科(2025-08-20)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新聞節目

分享工具 facebook
財金百科
財金百科
節目簡介:
金融現象、財經典故、企業人小故事,兩分鐘內細訴。
主持人:
勞家樂

2025-08-20
學歷通脹(academic inflation)

現正播放: 學歷通脹(academic inflation)
分段播放:
學歷通脹(academic inflation)  收聽facebook
近年已發展經濟體中,各類職位對正規學歷要求不斷提高,這過程被稱為文憑主義或學歷通脹。簡單而言就是完成博士學位,亦未必搵到高薪厚職。這類學歷通脹發展下去,對社會有多大影響?可以如何解決?

學歷通脹其實可視為學歷貶值,上世紀初的美國,持有高中學歷的銀行職員可以爬升到分行經理,甚至分行行長職位。到了20世紀中葉,民眾對繼續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了職業需求變化。大學本科學歷取代了高中學歷,相應職位的最低學歷要求也被提高。進入本世紀後,本科學歷也開始無法滿足需求,一些工作崗位的最低學歷標準已經變成了碩士學位、甚至博士學歷。

社會學家指,人口激增及科技創新使得知識交流更頻繁,直接導致了本科學位的數量增長,加上全球化進程推進,越來越多大學生對碩士項目、博士項目產生興趣,認為獲取新學歷能夠給自己履歷表加分,也有更高經濟回報。過去,博士生只針對少數熱愛研究學者設立的學術培訓,今天成了很多行業准入標杆。結果不斷貶值的學歷促進了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碩士、博士課程學費日貴,除了高學歷低就業問題外,學歷通脹亦引起其他社會問題如學債重、高學歷者不合群、遲婚、女性擇偶困難等。另外,大家在院校進修時間日長,用在建立事業生涯時間日短。

根據經合組織(OECD)報告,38個成員國過去20年間頒發的博士學位幾乎增加了一倍,重災區是中國。中國2023年博士招生人數為15.33萬,按年增長10.29%,在學博士生總數更有61.25萬人。印度2021年只有21萬博士生,但較7年前已也急升了81%。供過於求令學術界職位遠遠跟不上「博士供應洪流」。2023年中國高等學院能提供的教學科研崗位加起來只有3.5萬個,意味着每4個博士只有不足一個能在學術界找到理想職位。南韓2024年博士畢業生中,29.6%處於無業狀態,屬歷史新高。

要解決學歷通脹或博士生供過於求問題,學界呼籲轉向「產業博士」校企合作模式。日本、德國與英國開始讓博士生於學習期間參與培訓與帶薪實習,透過「產業博士」制度,讓學生與企業合作完成研究。至於本科生太多問題,德國、瑞士走雙軌學徒制,讓對學術研究無興趣的學生,選擇技術類型專門訓練。美國亦有大學推出獎學金,讓學生中途退學創業,為自己嘗試不同機會,不論成功與否日,日後可亦以再回校完成學業。新西蘭發展「教育留白」模式。本科課程保留20%彈性空間,讓學生通過專題研究、社區實踐等多元方式獲得學分。這種靈活求學令本科生學習動機上升42%。這種多元選擇背後,顯示全社會對「生活能力」的重視遠超過單純的學術成就認同,希望解決高學歷、低就業情況。

編寫、報道:勞家樂

學歷通脹(academic inf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