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金百科
節目簡介:
金融現象、財經典故、企業人小故事,兩分鐘內細訴。
主持人:
勞家樂2025-04-23
特里芬困局(Triffin dilemma)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特里芬困局(Triffin dilemma)
收聽


特朗普開打全球關稅戰,希望改善貿易失衡及龐大債務問題。多年來股神巴菲特一直對美國貿赤及外債水平不安,認為美國進口了經濟產值20%的生活物資,只是向全球其他國家輸出白紙一張的債券,最終都會出問題。經濟學家指,巴菲特的憂慮其實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局」。
特里芬困局(Triffin dilemma)由美籍比利時經濟學家羅拔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他指出當美國成為全球霸主,美元也必成為全球儲備貨幣(global reserve currency),需要有大量美元在全球流通,達到此效果的方法就是通過貿易,結果美國必然出現龐大貿赤。因為美國最重要出口「貨品」,不是服裝、鞋、汽車或半導體,而是自己的貨幣美元!這供應機制下,美國持續的貿易逆差最終導致美債不斷累積,美元信譽也受到質疑,在美元信譽下降情況下,各國可能會減少持有美元,轉而選擇其他貨幣作為儲備,最終的結果是動搖美元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一個兩難局面。
學者指,二戰後美國經濟如日方中, GDP佔全球一半以上,之後布烈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確認美元主導地位,到1971年更與黃金脫鈎,美國貨幣政策更自由,財政、貿赤雙赤開始上升,過去20多年進一步加速上升,今天美國特里芬困局進入臨界點,首先每年財赤高達7% GDP ,聯邦總債超過120% GDP,利息支出超越國防支出。另外,去年貿赤高達1.1 萬億美元,過去30年,美國工業空洞化,工廠倒閉,結構性失業嚴重。
今天有分獻計打造美國關稅戰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認為,美元需求量大導致長期高估,使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美國試圖通過產業回歸重塑儲備貨幣發行與實體經濟基礎的平衡,進一步解決美國所面臨的「特里芬困局」,令美元超級地位與美國製造業衰退之間可以尋到一個新的平衡點,希望通過全球重新對美國提供的公共品來進行定價,支付美國國防成本、持有美元和美債成本等方法,來解決美元持續走強導致產業空心化的一些問題。
諾貝爾組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就認為,今天用「特里芬困局」來解釋美國貿赤已過時,因為主要購買美元資產的買家已非其他國家央行和儲備基金,而是私人基金,他們買美債和美股並非想平衡國與國的經常帳,只是認為美元資產吸引,美股企業賺錢,美國高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強。如果美國不再願意通過大量入口向世界輸出美元,加上特朗普向全球開打關稅戰加劇了去美元化,若果所有交易夥伴都做到對美國沒貿易順差,大家手上沒有多餘美元可以支撐美元資產,大家為何還要持有美元!
當然「特里芬困局」仍然需要解決,分析指,美國經濟佔全球份額將持續下降,美債質量及流動性規模已無法滿足全球經濟的需求。以美國、中國及歐元區三大經濟體的財政能力去支撐全球一個「多極貨幣體系」可能更高效滿足全球對低風險主權債券的需求,亦有助解決「特里芬困局」的信心危機,問題是美國是否願意放棄長達七、八十年的美元獨佔儲備貨幣局面!
編寫、報道:勞家樂
特里芬困局(Triffin dilemma)由美籍比利時經濟學家羅拔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他指出當美國成為全球霸主,美元也必成為全球儲備貨幣(global reserve currency),需要有大量美元在全球流通,達到此效果的方法就是通過貿易,結果美國必然出現龐大貿赤。因為美國最重要出口「貨品」,不是服裝、鞋、汽車或半導體,而是自己的貨幣美元!這供應機制下,美國持續的貿易逆差最終導致美債不斷累積,美元信譽也受到質疑,在美元信譽下降情況下,各國可能會減少持有美元,轉而選擇其他貨幣作為儲備,最終的結果是動搖美元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一個兩難局面。
學者指,二戰後美國經濟如日方中, GDP佔全球一半以上,之後布烈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確認美元主導地位,到1971年更與黃金脫鈎,美國貨幣政策更自由,財政、貿赤雙赤開始上升,過去20多年進一步加速上升,今天美國特里芬困局進入臨界點,首先每年財赤高達7% GDP ,聯邦總債超過120% GDP,利息支出超越國防支出。另外,去年貿赤高達1.1 萬億美元,過去30年,美國工業空洞化,工廠倒閉,結構性失業嚴重。
今天有分獻計打造美國關稅戰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認為,美元需求量大導致長期高估,使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美國試圖通過產業回歸重塑儲備貨幣發行與實體經濟基礎的平衡,進一步解決美國所面臨的「特里芬困局」,令美元超級地位與美國製造業衰退之間可以尋到一個新的平衡點,希望通過全球重新對美國提供的公共品來進行定價,支付美國國防成本、持有美元和美債成本等方法,來解決美元持續走強導致產業空心化的一些問題。
諾貝爾組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就認為,今天用「特里芬困局」來解釋美國貿赤已過時,因為主要購買美元資產的買家已非其他國家央行和儲備基金,而是私人基金,他們買美債和美股並非想平衡國與國的經常帳,只是認為美元資產吸引,美股企業賺錢,美國高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強。如果美國不再願意通過大量入口向世界輸出美元,加上特朗普向全球開打關稅戰加劇了去美元化,若果所有交易夥伴都做到對美國沒貿易順差,大家手上沒有多餘美元可以支撐美元資產,大家為何還要持有美元!
當然「特里芬困局」仍然需要解決,分析指,美國經濟佔全球份額將持續下降,美債質量及流動性規模已無法滿足全球經濟的需求。以美國、中國及歐元區三大經濟體的財政能力去支撐全球一個「多極貨幣體系」可能更高效滿足全球對低風險主權債券的需求,亦有助解決「特里芬困局」的信心危機,問題是美國是否願意放棄長達七、八十年的美元獨佔儲備貨幣局面!
編寫、報道:勞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