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 | 財金百科(2024-05-22)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新聞節目

分享工具 facebook
財金百科
財金百科
節目簡介:
金融現象、財經典故、企業人小故事,兩分鐘內細訴。
主持人:
勞家樂

2024-05-22
高壓經濟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高壓經濟  收聽facebook
近年,美國財長耶倫大膽採用「高壓經濟」(high-pressure economy)財政政策,以每年財赤高達GDP的8%,以抵消美聯儲加息收緊貨幣政策的效果。高壓經濟對美國有何影響?

高壓經濟於1973年由「痛苦指數」(Misery Index)之父、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奧肯(Arthur Melvin Okun)在其論文提出,作為新凱恩斯學派旗手,奧肯認為在經濟失去動能、人民生活陷入滯脹(stagflation)時,不應再死守通脹目標,應可容許通脹暫時偏高以刺激經濟重返正軌。

奧肯提出高壓經濟論點後,隨即遇上美國七、八十年代高通脹,時任聯儲局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才降服通脹惡龍,結果令全球各地央行深信高通脹是最該防範頭號風險,奧肯「高壓經濟」政策理念從未成為顯著學派,直至耶倫重提這個冷門概念。

2016耶倫出任美聯儲主席時曾於公開演講提到,擔心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經濟根基,令其增長低於潛力水平,須採取積極對應手段暫時推動「高壓經濟」,讓總需求高於總供應,鼓勵投資及提振信心,她任內利率一直壓於低水平正是這原因。

2021年她出任美國財長後,加上疫情沖擊,美聯儲進行超級量寬,美國財政部派錢行「高壓經濟」,成功通過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性政策托高需求,推動經濟重返疫情前的水平。由於美國國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購買力提高,但發生供應鏈瓶頸,導致物價上漲,引發後來美聯儲暴力加息。

分析指耶倫繼續用「高壓經濟」財政政策,成功抵消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效應。目前當地經濟增長穩定、通脹回落、勞工重返職場、股市新高、債市亦穩定。企業有更多勞工受僱、支出更多,亦帶動企業要擴大投資,一切關鍵在於通脹處於大家覺得合適水平。因為一旦通脹失控,所有情況均會逆轉。

奧肯1980去世,生前未能見到高壓經濟理論開花結果,直至四十多年後由耶倫在美國這高效率經濟體上試驗,才彰顯其成功!

編寫、報道:勞家樂

高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