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百科
節目簡介:
金融現象、財經典故、企業人小故事,兩分鐘內細訴。
主持人:
勞家樂2024-07-01
巴黎綠色奧運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巴黎綠色奧運 收聽
巴黎奧運7月26日揭幕,主張打造歷來最綠色、碳排放量最少的奧運,巴黎最初目標將奧運期間碳排放量控制在158萬噸左右,相當於2012年倫敦奧運及2016年里約奧運約一半,其後將目標調整為約175萬噸。
國際奧委會指,巴黎是第一屆符合《巴黎協定》的奧運會,由建築到能源、運輸、餐飲及採購都制定碳預算。觀眾旅行產生的碳排放,這類間接碳排放,亦會計算在內。
大型體育賽事往往最為人詬病是大興土木,但巴黎奧運有95%比賽場地屬於現有體育場館,或針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舉例,地標艾菲爾鐵塔前,臨時建造室外體育場,舉辦沙灘排球、盲人足球比賽。凡爾賽宮設有臨時場館,用於馬術三項賽、盛裝舞步賽等。巴黎大皇宮將舉辦劍擊、跆拳道比賽。
唯一新建的水上運動中心,懸掛屋頂由木材製成,屋頂安裝5000平方米太陽能發電元件,可提供現場消耗電力的20%;餐廳傢俱由拆除工地的木材廢料製成;觀眾席是由當地學校收集的回收塑膠造。此外,選手村沿用2020年東京奧運的可回收紙板床,不設冷氣,改用地板冷卻系統降溫。
奧運膳食的植物成份比例倍增、80%原料來自當地農業生產;超過8成場館距離選手村不足10公里、鼓勵運動員及觀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從食、住、行體現減碳奧運。
不過,巴黎奧運在推行綠色奧運仍有爭議。綠色和平指出,巴黎奧運由「零即棄塑膠」下調環保目標至「即棄塑膠減半」;亦質疑一些釋放大量碳排放的企業,透過贊助奧運作出「漂綠」行為。
減碳主要途徑包括加大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巴黎奧運所有比賽場館以風能及太陽能發電。但分析認為,現實難以做到,負責供電的法國電力集團透過採購綠色電力證書去實現,屬於「碳抵銷」一種。法國逾60%電力由不可再生的核能提供,可再生能源比例在歐洲屬於中低水平,自身能源狀況很難做到更大規模減碳。
過往的奧運會亦有出現過以「碳抵銷」來實現「碳中和」。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斥資約300萬歐元,自意大利企業及節能減排工程購買約20萬噸的碳減排信用額,抵銷奧運會期間的交通及比賽場地營運產生的二氧化碳。2020年東京奧運會,亦有逾200家企業提供碳排放配額援贈,抵銷奧運會無法避免的碳排放。
這類做法受到環保組織批評及大力反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上月初呼籲,要規避可疑的「碳抵銷」現象,「碳抵銷」會削弱公眾信任,對氣候幾乎甚至完全沒有幫助。
國際奧委會爭取未來的奧運會可以做到「碳中和」,亦即淨零碳排放,體育盛事要兼顧環保,仍要各國大力配合及推動。
編寫、報道:方嘉莉
國際奧委會指,巴黎是第一屆符合《巴黎協定》的奧運會,由建築到能源、運輸、餐飲及採購都制定碳預算。觀眾旅行產生的碳排放,這類間接碳排放,亦會計算在內。
大型體育賽事往往最為人詬病是大興土木,但巴黎奧運有95%比賽場地屬於現有體育場館,或針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舉例,地標艾菲爾鐵塔前,臨時建造室外體育場,舉辦沙灘排球、盲人足球比賽。凡爾賽宮設有臨時場館,用於馬術三項賽、盛裝舞步賽等。巴黎大皇宮將舉辦劍擊、跆拳道比賽。
唯一新建的水上運動中心,懸掛屋頂由木材製成,屋頂安裝5000平方米太陽能發電元件,可提供現場消耗電力的20%;餐廳傢俱由拆除工地的木材廢料製成;觀眾席是由當地學校收集的回收塑膠造。此外,選手村沿用2020年東京奧運的可回收紙板床,不設冷氣,改用地板冷卻系統降溫。
奧運膳食的植物成份比例倍增、80%原料來自當地農業生產;超過8成場館距離選手村不足10公里、鼓勵運動員及觀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從食、住、行體現減碳奧運。
不過,巴黎奧運在推行綠色奧運仍有爭議。綠色和平指出,巴黎奧運由「零即棄塑膠」下調環保目標至「即棄塑膠減半」;亦質疑一些釋放大量碳排放的企業,透過贊助奧運作出「漂綠」行為。
減碳主要途徑包括加大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巴黎奧運所有比賽場館以風能及太陽能發電。但分析認為,現實難以做到,負責供電的法國電力集團透過採購綠色電力證書去實現,屬於「碳抵銷」一種。法國逾60%電力由不可再生的核能提供,可再生能源比例在歐洲屬於中低水平,自身能源狀況很難做到更大規模減碳。
過往的奧運會亦有出現過以「碳抵銷」來實現「碳中和」。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斥資約300萬歐元,自意大利企業及節能減排工程購買約20萬噸的碳減排信用額,抵銷奧運會期間的交通及比賽場地營運產生的二氧化碳。2020年東京奧運會,亦有逾200家企業提供碳排放配額援贈,抵銷奧運會無法避免的碳排放。
這類做法受到環保組織批評及大力反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上月初呼籲,要規避可疑的「碳抵銷」現象,「碳抵銷」會削弱公眾信任,對氣候幾乎甚至完全沒有幫助。
國際奧委會爭取未來的奧運會可以做到「碳中和」,亦即淨零碳排放,體育盛事要兼顧環保,仍要各國大力配合及推動。
編寫、報道:方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