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特寫
節目簡介:
以不同專題環節,跟進焦點新聞,探討時事議題,專訪新聞人物,捕捉時局最新走勢。
主持人:
新聞部記者2022-10-20
新聞特寫
現正播放: 施政報告提多項搶人才措施 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倡不應忽略本地人才
分段播放:
施政報告提多項搶人才措施 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倡不應忽略本地人才
收聽


行政長官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搶人才」及「搶企業」的新措施,包括今年內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而政務司司長帶領的「人才服務窗口」,將統籌招攬人才策略。另外,合資格人才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在港物業可申請退還兩項印花稅。政府希望,新措施每年能吸納最少3萬5千名人才。
行政長官李家超說,香港具有不同優勢,有很多個「第一位」,但不應抱著「有麝自然香」的態度,他又相信今次新措施能夠吸引到人才。
有議員認為,政府需想辦法留住本地年輕人及人才。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亦建議,政府不應忽略本地中小企及培養本地人才。
陳樂謙報道。
行政長官李家超說,香港具有不同優勢,有很多個「第一位」,但不應抱著「有麝自然香」的態度,他又相信今次新措施能夠吸引到人才。
有議員認為,政府需想辦法留住本地年輕人及人才。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亦建議,政府不應忽略本地中小企及培養本地人才。
陳樂謙報道。
有議員稱「簡約公屋」能助有急需巿民 有巿民寧劏房等候
收聽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加快房屋供應措施,包括推出「簡約公屋」,預計5年內興建約3萬個單位;將現時約6年的輪候公屋時間「封頂」,目標是在4年內,將輪候時間降至約4年半。
《施政報告》亦推出措施支援青年住屋需要,包括在下個財政年度的賣地計劃,再度推出「首置」項目,以及擴大「青年宿舍計劃」,目標是5年內提供額外約3千個宿位。
有劏房戶說,不太希望遷入「簡約公屋」,寧願住在劏房繼續等。有立法會議員認為,「簡約公屋」可以協助正住在不適切居所、急需協助的市民。
任順熙報道。
《施政報告》亦推出措施支援青年住屋需要,包括在下個財政年度的賣地計劃,再度推出「首置」項目,以及擴大「青年宿舍計劃」,目標是5年內提供額外約3千個宿位。
有劏房戶說,不太希望遷入「簡約公屋」,寧願住在劏房繼續等。有立法會議員認為,「簡約公屋」可以協助正住在不適切居所、急需協助的市民。
任順熙報道。
當局放寬強拍門檻 測量師學會料強拍個案或倍增
收聽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大幅壓縮造地時間,重掌土地供應主導權。釋放市區用地方面,政府建議放寬申請強制拍賣門檻至六成或七成業權。香港業主會表示歡迎,認為舊樓小業主面對龐大維修開支負擔,建議有利舊區重建。測量師學會預計強拍個案或倍增。
當局提出在「北部都會區」全速造地建屋,區內住宅用地以最高地積比率 6.5倍為指引。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去年重返政府,以「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身分推動「北部都會區」策略,他說,發展規模將類似東涌及將軍澳。
政府繼續改劃「綠化地帶」及發展棕地,但本土研究社認為,政府低估可發展棕地的面積,有「走數」之嫌。
鍾慧儀報道。
當局提出在「北部都會區」全速造地建屋,區內住宅用地以最高地積比率 6.5倍為指引。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去年重返政府,以「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身分推動「北部都會區」策略,他說,發展規模將類似東涌及將軍澳。
政府繼續改劃「綠化地帶」及發展棕地,但本土研究社認為,政府低估可發展棕地的面積,有「走數」之嫌。
鍾慧儀報道。
當局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 有病人憂難負擔費用
收聽


施政報告宣布將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明年會推出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地區康健中心將轉介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到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政府會資助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用。
有長期病患的長者認為難以負擔私家醫生的費用,會繼續在公立醫院覆診。醫學會認為私家醫生的診症時間較長、能由同一名醫生跟進病人,相信對病人有一定吸引力。
另外,施政報告宣布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容許夫妻共用,並推出3年先導計劃,醫療券有條件增加至2500元。社區組織協會認為,限制長者先使用1千元作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才能加碼,有助及早識別病情及提供治療。
黃貝紋報道。
有長期病患的長者認為難以負擔私家醫生的費用,會繼續在公立醫院覆診。醫學會認為私家醫生的診症時間較長、能由同一名醫生跟進病人,相信對病人有一定吸引力。
另外,施政報告宣布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容許夫妻共用,並推出3年先導計劃,醫療券有條件增加至2500元。社區組織協會認為,限制長者先使用1千元作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才能加碼,有助及早識別病情及提供治療。
黃貝紋報道。


李家超形容許多措施都是破格、聚焦,比以往更加主動。(陳嘉成攝)


施政報告提到過去兩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新華社)


孔于人關注,除了重點搶高端人才及企業,特區政府不應忽略本地中小企及培養本地人才。(港台圖片)


對於政府將優化審批程序,徐奕偉認為有助聘請人才來港。(孔令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