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 | 上市公司專訪(2025-08-14)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新聞節目

分享工具 facebook
上市公司專訪
上市公司專訪
節目簡介:
全面分析上巿公司業績,與負責人透徹對話。
主持人:
勞家樂

2025-08-14
利華控股集團(1346)執董兼行政總裁陳威廉(William Tan)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利華控股集團(1346)執董兼行政總裁陳威廉(William Tan)  收聽facebook
利華控股成立於2001年,主業服務多品類服裝、知名網絡電商及傳統高端品牌。為美國、歐洲及亞太區知名品牌,提供多服裝類別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利華的端到端供應鏈解決方案,涵蓋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的時裝設計、樣本開發、技術方案開發、布料及配套原材料採購、生產監督、質量監控以及交付及分銷物流。公司2019年底在港上市,主席司徒志仁家族持股近五成半。

利華早前公布截至6月為止的半年業績,營業額下降4.1%至9140萬美元;股東應佔溢利增長24.3%至535萬美元。期內毛利率上升1.2個百分點至28.7%。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陳威廉(William Tan)接受本台專訪時說,利華控股生意模式跟普通供應商不同,屬輕資產、多產區、多工廠的配對模式。目前高關稅不穩定時間,利華可以繼續幫助多個品牌,靈活地將其產區不停轉移,這模式在今天不穩定、變數多的時期,進一步令各大品牌認同利華提供的服務最合適。故開始多零售品牌將原來交予其他供應商生產的單轉交利華,成功令利華上季業績獲得保持。

他分析,儘管關稅稅率開始塵埃落定,但利華相信不穩定因素不會在下半年變得穩定,反而不穩因素會持續多9個月至一年不等,因為大家經過今次「對待關稅」經驗後,品牌方發現固定、不能轉移的供應鏈在策略角度考慮不再是最好,品牌方要不停物色最好工廠,即質素、產量、時間最合適者,待9個月至一年後,當關稅局面真的穩定下來時,屆時多數品牌已經接受了供應鏈要更靈活性的要求。

陳威廉說,目前手上150個品牌訂單交由100個廠方生產,因利華營運走輕資產模式;若用傳統開廠模式,根本反應不來,要開廠亦趕不及,甚至沒有資金於不同地區開設大量廠房。利華用輕資產、平台模式,正好可以將全部產品開發、紙樣中央化。利華只是派單予廠方,對方簡單從事生產製造,不用做開發。這平台模式下,利華隨時可以增加更多工廠,只要對方有產能、質素合適,就可以進入到利華的生產體系內。

他認為,利華整個戰略在於靈活性,目前為止其靈活性集中在亞洲、東南亞、南亞範圍,只因為公司在香港上市,總部在深圳。但經過今輪關稅發展後,利華正開始思考在亞洲以外,如中東、土耳其、北非、南美等,亦研究引入產能,暫時未有確定方向。因為要走多產區(multi-region)策略,就要多納入及擴展至不同地區的產能,不用猜估那個地方關稅最低,反而重點是彈性派單至不同地方的產能。

陳威廉又說,利華的商業模式跟營運具創意(creative),但對風險態度就保守。如要求全部客戶下單要買保險,如果買不到保險,亦會要求訂金、押金才接單;若不能承保,利華選擇不接單。若買保險時,險商會對品牌作不同時段分析,如果開出的保額突然降低,利華會視作風險預示,即品牌/客戶開始有風險。作為一間保守上市公司,利華需要控制相關客戶的生意量。這風控模式跟傳統公司不同,傳統公司為做生意,單越多越好,但利華不會,若發現客戶經濟狀況出事,即時主動減低生意額甚至不接單。正正因為這模式,利華最大的十個客戶,單一佔營收比例不會逾一成。

他說,應收帳日期亦縮短至平均三十至四十日。重申利華對賒帳日數保守,因為利華對客戶的賣點是服務、多產區、多品類及全品類,賒帳不是利華向客戶要提供的價值。利華為客戶不單提供生產,亦利用本身平台為客戶完成設計、開發過程、如衫品出紙樣中央化,這工序已是一個成本,若品牌將這部分在美國、英國進行,成本更高,利華已為客戶節省不少成本。

陳威廉分析,目前服務品牌多是走「量少單急」模式。十多年前ZARA引入這模式,最近Shein亦走同樣模式,但在B2B供應鏈做這模式並不易,由於利華一向走「多款少量」供應鏈服務,今天其他供應商想進入這市場,門檻高亦不容易;利華習慣這模式,甚至會主動介紹這策略予不同品牌跟零售商,他們亦開始接受。已往傳統思維是多買就價平,但買多未必可賣光,賣不完就要打折,故此一批貨虧蝕部分就是打折部分。如果品牌入貨少,雖然成本高,但可以全價賣出,品牌賺錢部分更多。今天「多款、少量、週期短」正是將庫存問題壓到最低的一個戰略。

利華現有150個品牌,但仍主動拓展新客,他說這就是利華生意模式。由於輕資產、平台模式營運,正如滴滴出行、Uber等出行平台,不會有客流太多問題,因為固定成本有限,越多接單,成本攤銷越好。這跟普通開廠不同,開廠受制於產能成本會有上限,但平台則是越多客流加入,越多廠方想加入體系內;同樣越多供應商進入體系內,亦會吸引越多客戶下單,某程度帶動了整個滾動、越做越大的基礎。

利華上市至今完成了六次併購,成功擴大營收逾一倍。陳威廉說,併購是利華重要發展方向,集團時刻均在商討併購,配合目前環球市道差,併購商討頻率、深度亦在增加。物色目標主要為經紀(agent)、交易商(trader)、本身有客源但沒有廠生產的中間人;另一類對象是有廠卻只得有限客源,利華傾向收購其客源(order book),日後對方可專心生產,利華負責找客、獲客部分,令雙方生意持續性加大。

利華近年多網絡原生品牌,他分析網絡品牌的創辦人很多不是服飾行業出身,可能是來自電商、廣告(advertising)、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等,他們對產品生產認識有限,需要利華的服務,這批原生客強項是製造流量,利華作為他們合適夥伴,負責生產供應鏈部分如產品設計、代工等,雙方可以有深度合作。過去三年利華維持派中期息,每次3港仙。陳威廉指,利華沒有官方派息政策,但自上市至今仍然會將淨利(net earnings)一半用作派息,短期沒有改變考慮,將持續這做法。

利華控股2019年11月中在港交所上市,當日招股價為0.85港元。掛牌後未幾即跌穿招股價,其後受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斷裂,利華股價曾跌至0.24元低位。疫後復常,加上多項收購做出成績,股價重納升軌,去年重上招股價以上,今年進一步持續造好,近日升至1.49元新高,市值9.52億。現價市盈率7倍,周息率6.7厘。

分析指,利華控股輕資產營運模式有優勢,適合今天特朗普對等關稅引發的不穩定貿易局面。集團維持健全的內部控制及全面的保險保障,以保障應收款項,透過嚴謹的監控及系統評估程式,內部控制機制持續準確評估及管理信貸風險,從而減輕潛在虧損。利華持續併購,以加強全球更多地區的供應鏈及生產力,有利吸納更多客源,預期業績穩定,未來前景樂觀,加上派息政策透明度高,進取中具防守性。

訪問、整理:勞家樂

利華控股集團(1346)執董兼行政總裁陳威廉(William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