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 | 上市公司專訪(2025-02-20)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新聞節目

分享工具 facebook
上市公司專訪
上市公司專訪
節目簡介:
全面分析上巿公司業績,與負責人透徹對話。
主持人:
勞家樂

2025-02-20
培力農本方(1498)主席陳宇齡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培力農本方(1498)主席陳宇齡  收聽facebook
培力農本方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中醫藥公司,主要以「農本方」品牌從事研發、製造及銷售濃縮中藥配方顆粒產品及中藥保健品,並提供中醫門診服務。夥粒產品目前供藥予本地醫院、中醫診所、連鎖藥店、私人中醫從業者及個人消費者外,市佔率八成以上;亦於內地透過分銷商及直銷渠道銷售。早公布截至去年6月止上半年度業績,營業額升6.4%至2.08億港元,股東應佔虧損收窄50.4%至1869萬元。期內毛利率則跌2.8個百分點至54.6%。

主席陳宇齡接受本台訪問時解釋,新冠疫情期間,香港、內地及海外民眾增加中醫認受性,加上國家宣傳中藥對新冠肺炎有效,公司疫情期間生意不錯,唯一問題是當時有隔離政策,民眾去不了中醫診所,令相關收入些微影響,但需求存在,特別旗下OTC產品,即連鎖店藥品熱銷,至今仍然銷情理想。可是過去三年多業績持續虧損,關鍵是內地配方顆粒國策轉變,培力農本方是其中一間營運廿多年、達國家標準的藥企之一,目前市場上只有6間,其中4間屬國企,兩間民企,農本方屬其中之一,亦是唯一的香港企業。

他指,三年多前國家出台新政策,即夥粒試點完結。之前6間企業幫國家做了500隻平時常用中藥標準,但國家三年前起公布將有關標準分階段推出,每次推出50隻,至今亦只推了300隻左右,常用的大約200隻左右。故一般中醫醫院即時面對問題是:可用夥粒由已往500隻藥變回200隻藥,中醫師開藥方難以齊全用夥粒藥方,因為藥方不能部分用夥粒、部分煲藥,最後全部用回傳統煲藥。培力農本方進入這過渡性階段,估計仍有年多兩年時間才完結,待所有夥粒藥方標準即500隻全部出台後,公司業務才會回復正常。

至於日後中藥夥粒標準全部出台後,可能面對集採降價壓力。陳宇齡分析,中藥集採降價可能達原價的四成,由於國家出台的中藥標準屬最低標準,所有藥企藥品標準需要高過這最低標準,低過則屬違法。可是培力農本方本身引入更高要求,因為除了要符合內地標準外,產品也要符合香港、美國、澳洲、歐盟及加拿大等不同地方要求以方便出口,這個差異亦是成本。公司產品出海就要多做檢測,如重金屬、農殘等測試,公司原材料選購亦困難,目前內地符合公司藥材標準全國產出只有5-10%,故價錢亦特別貴,不可能用於內地集採。

他指公司不做集採,亦不代表放棄內地市場,因為配方顆粒是國家走中藥現代化趨勢方向,不能永遠停留在煲藥階段,這將窒礙市場前行。公司覺得配方夥粒市場一定會做大,不管公營或私營市場。正如香港一樣,醫管局集採的藥價較平,但私家醫生通常不用醫管局採購的藥種,因病人付費對藥品亦有要求。培力農本方針對內地中藥私營市場,採兩個方法發展:一是供藥予私家醫院或能夠承擔貴價藥的私家診所,另外一個做法就是開設自營診所,跟香港模式一樣,至今已開設了四間,全部集中於大灣區內,因為培力農本方作為香港品牌走入大灣區,易受歡迎及認受性強,因內地民眾認同香港品牌是高質素。

陳宇齡補充,內地診所營運模式跟香港一樣,主要落地商場內,這亦是內地一個新概念,因為內地民眾不論以中醫或西醫治療,均會選擇醫院,故內地診所通常規模小,質素參差,民眾信心有限,公司自營診所好處是屬香港品牌;此外,除診治外,公司亦引入第三策略:加強保健品業務於內地發展,去年及今年上半年這方面業務增長亦不錯。故此未來就算500種中藥夥粒標準出台,公司亦不會參與集採,因集採要面對降價壓力,公司不希望以價就貨,因中藥是用於治病,不希望降低這方面標準,這亦有違公司原則。

他說,受制於國策轉變,過去三年公司亦加強香港及海外業務佔比。農本方品牌於本地醫療界、中醫界或市民均增加了認識。由於中醫「以醫帶藥」,就算醫師診斷高明,若果藥效不穩定亦出事,故只有高質素藥乎可以藥到病除。去年10月農本方中醫診所聯同醫思健康舉行「粉紅十月— 中西合壁 「乳」妳義診」活動。公司一向推廣診斷方面應是「中西醫並用或結合」,即診斷可以共通,醫治方法各異,如中醫用中藥或針灸、西醫用西藥或開刀等,各自根據自己專業知識,但診斷應該可以共通。至於用藥方面就維持差別,西醫用藥強調針對性、中醫用藥是整體性以提升免疫力及個人體質平衡等。公司一向重視科研,在港跟多間大學西醫學院、中醫學院參與科研,希望用科學方法印證中藥藥效,要了解藥效屬艱難任務,當中涉及化學、物理、生物等科學因素。農本方同其他藥品不同之處,是公司跟很多西醫合作,包括中大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待,參與他們臨床研究。

陳宇齡指,培力農本方海外業務增長不俗,特別是顆粒市場,因外國有很多由華人開設的中醫診所,診斷病患多是外國人。在新冠疫情期間,美國主流媒體CBS曾報道農本方美國診所用夥粒診療情況;另外公司在美國亦有設廠生產中藥複方(經典方),如銀翹散、六味地黃丸等。這間生產中藥復方營養補充劑的工廠位於加州,十年由公司買入,負責生產百多種藥品,主要出售予美國針灸師,當中95%非華人。美國沒有中醫註冊,但就有針灸師註冊,屬專業行業,當中不少於診所、醫院內工作,這些針灸師當中25%為西醫。公司當地藥品就專賣予這些針灸師作為營養補充劑,這些營養補充劑需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批當中的《良好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由針灸師因應病人狀況開方,而非藥品般可作公開發售,好處是減少出事機率。

他指,目前內地藥材供應是一個問題,因為市場規範有限,藥材質量參差,價錢波幅大,加上近兩、三年內房不景氣,多了流動資金入市炒藥材,令到公司等生產商及醫院叫苦連天,熱錢流入炒賣,藥材質量就會下降。有見及此,農本方最近跟一班有志之士,包括浸大副校長卞兆祥、前特首梁振英、高永文醫生等,組織了一個非牟利團體聯盟,希望提高內地中藥材質量。擬建立一個中藥材交易平台,運作跟淘寶相似,即產地公司或農民可將其種植藥材放上平台銷售,但就要由平台先行認證藥材。公司跟本地一間非牟利機構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STC)合作派員前往認證藥材,認證後才可放上平台銷售,價錢由市場決定。

陳宇齡分析,平台好處是買方可以有認證標準參考才出價,賣方亦可減省自己檢測成本、減省出售過程中間商環節,令藥材銷售有標準、價錢由市場決定,少了當中囤積圖利、或是被滲入假藥材等風險。這構思獲得全國不同省份中藥管理局、市場監督管理局重視,不少亦希望加入,如果有他們支持將可事半功倍,因為不少驗證、監管工作可由當地監管機構負責。平台由香港發展,可有香港品牌質量保證,除了保證上游方農民利潤後,亦有助穩定日後供應,進一步幫助中藥現代化系統工程發展。

培力農本方2015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今年是掛牌十周年。當日招股價 5.98元,惜上市後股價反覆回落,近日報0.56元,市值2.22億。

分析指,在政策影響下,公司內地夥粒業務進入過渡陣痛期,預期一至兩年後將回復盈利。期間公司擴大了本地及海外市場比佔,成功渡過逆境。估計內地大健康行業逐步步入蓬勃發展期,培力農本方稍後料將受惠。公司又努力利用香港優勢,走向世界,推動現代化中藥國際化進程,未來業務重心將轉向大灣區內的診所,打造連鎖式現代化、智能化中醫診所,假以時間料可做出成績。

訪問、整理:勞家樂

報道:方嘉莉

培力農本方(1498)主席陳宇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