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專訪
節目簡介:
全面分析上巿公司業績,與負責人透徹對話。
主持人:
勞家樂2025-09-25
維昇藥業(2561)首席執行官盧安邦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維昇藥業(2561)首席執行官盧安邦
收聽
維昇藥業是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在內地(包括香港、澳門及台灣)提供內分泌疾病的治療方案。公司與大股東Ascendis(於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製藥公司)訂立獨家許可協議,擁有在內地(包括香港、澳門及台灣)獨家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核心產品隆培生長激素,及兩款在研候選藥物的知識產權權益。
首席執行官盧安邦接受本台專訪時介紹,維昇藥業成立於2018年11月,屬創新藥公司,並於今年三月在港上市了。公司專注在內分泌領域,通常創新藥公司較多做腫瘤治免,但公司選擇專精於內分泌領域。目前有三款創新藥,預期很快在內地做完臨床實驗後報批,估計很快就可以走向商業化,能夠服務更多的患者。
他指,維昇專攻兒童生長發育問題。根據數據,所謂「矮小症」在內地臨床診斷也很簡單,就是100個同年齡小朋友排列一起,不論小男生或小女生,排在前面那三個應屬矮小症。病因如是體內缺乏生長激素,這就是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PGHD, Pediatric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如果激素不缺,還是矮小的,就列入特發性身材矮小症( ISS, idiopathic short stature)。目前內地這兩類出現生長發育問題的矮小症孩子,加起來共有700萬,屬挺多數量。
盧安邦補充,雖然兒童身高跟父母遺傳有關,但大家還是希望孩子能夠長高些,當有適當營養、運動、休息睡眠復,情況還是沒有辦法改善,「矮小症」就如疾病般需要醫療。當孩童在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為矮小症,就可以考慮用藥,即打一些生長激素。因為臨床實驗顯示,一般學齡孩子若確認為矮小症,他可能每年平均長高4至5厘米,但維昇大型臨床試驗中看到,如果用隆培生長激素(SKYTROFA),其一年身高能夠長高10厘米,中間有很明顯的差距。
他說,維昇開發的創新藥均是在內分泌領域內精耕細作。其中那韋培肽屬成人內分泌、帕羅培特立帕肽(YORVIPATH)跟隆培生長激素針對兒童內分泌。隆培生長激素專治因為生長激素缺乏造成的矮小症,這藥已在美國、歐盟獲批上市了。內地目前也正申請上市,預期年底前就能獲批,然後很快上市服務患者。至於那韋培肽,正跟國家申請能否做優先審評,如可以,預期明年就能審批。 另外第三種藥帕羅培特立帕肽,用作治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即甲狀腺後面的一個腺體,管理人體內鈣跟磷的代謝,一旦缺乏,低血鈣者會抽搐。這是激素替代療法中最後一個至今仍然無藥可治病種,患者生活很糟糕,目前這藥在內地三期臨床實驗做得不錯,也跟國家申請優先審評。如果可以,明年會向國家藥局提出上市申請。
目前大股東Ascendis持有維昇藥業36.1%股權。盧安折解釋,維昇2018年成立時,向Ascendis獲得三款創新藥在大中華區獨家開發、生產跟銷售權益,代價是付給對方四千萬股股份,自從Ascendis成了維昇最大股東,也是維昇背後的技術方。其中創新藥隆培生長激素除了進口外,正開始於內地本地化生產。維昇選定的合約研究與生產(CRMO)公司就是藥明生物(2269),藥明生物目前是中國甚至全球最好同類公司,透過藥明的生產工藝、質量體系,維昇可以完成隆培生長激素本地化,希望在今年完成細節,明年放大工藝,2027年準備就緒後,再向國家藥局申請本地化量產隆培生長激素,預期在2028年投產,屆時除了進口藥外,本地化生產的隆培生長激素也能推向市場,服務更多的患者。
他說,藥明生物是日後維昇新藥本土化的合作夥伴,但年底公司藥品獲批後,明年開始商業化,引入這些進口藥後,也需要一個合作方。因應中國市場大,單是在整個生長激素市場競爭大,維昇物色了安科生物作夥伴。對方在生長激素這市場耕耘二十多年,有很好網絡跟商業團隊。維昇作為初創公司,體量較小,跟安科合作就可以強強聯合。維昇有最好長效技術,安科有很好的商業團隊,形成了一個很好協同(synergy)作用,未來只要產品獲批,大家就可以一起把這個藥推向內地市場。
維昇藥業年初來港上市,被喻為港股「生長發育第一股」,無奈卻未能成為市場焦點,甚至迅速跌穿招股價,至今仍未重上招股價。盧安邦明白市場對維昇有期盼,可是作為一間今年剛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市值跟流動性當然重要,但維昇需要時間來培養、成長,不論是股價或市值,這些只是「果」,反而「因」是維昇自己內在價值、存在價值的極大化。他指,維昇成立初期即遇上新冠疫情,集團在內地做了兩個大型三期臨床實驗、一個二期臨床實驗,未有受到任何延誤,仍然做出主要終點(primary endpoint)、次要終點(key secondary endpoint)等結果, 維昇正是拿這些臨床結果,陸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提出申請,希望能夠拿到優先審評。
他指,維昇努力為商業化作準備,除跟安科合作外,也在醫療體系佈局,不僅公立醫院,市場更多在私立醫院、診所方面。維昇跟多家商討合作,希望在內地最好的中、高端私立醫療系統中,特別是以兒童醫療為主的醫院系統內,儘快建立合作關係。重申,維昇希望做內分泌範圍內的特殊藥品(specialty pharma),努力在這領域內精耕,做精、做深、做不同,慢慢累積維昇內在價值。
盧安邦認為,投資界評估一間公司好壞,主要看三點:賽道、賽車與車手。維昇藥業專攻內分泌賽道,內分泌領域有近一百七十種疾病,一半目前無葯可治或療效不好、副作用大;未被滿足臨床需求,屬一個長坡候選藥物市場,因患者治療時間長,市場競爭亦較溫和,故賽道是好賽道;至於賽車方面,公司三種創新藥,屬有論點基礎的首創藥物(base in class, first in class),且完成臨床,國外很多地方已獲批,確定性特別強,亦顯示這些賽車沒有毛病。至於賽手方面,盧安邦個人在醫藥領域工作逾三十年,重視公司每個里程碑發展與實現,路走得快也紮實,相信本著這精神,維昇作為含金量高的金子,肯定最終會發光發亮。
他說,維昇藥業希望成為內分泌領域平台企業,具備所有端對端能力(end to end capability),從研發、准入、註冊、銷售、市務到生產環節。當具備這平台企業價值後,除了今天這三款藥外,技術方Ascendis與維昇已簽約,未來研發出來的內分泌新藥,公司都有優先談判權(right out first negotiation)。未來維昇也會跟更多全球、內地內分泌公司合作,在研發、生產、商業化方面合作,希望把好的創新藥在平台上以最快的速度引進內地,做到「世界創新、中國製造」目的,即把藥引進來、做出來再賣出去。
維昇藥業今年三月在港上市,招股價68.8港元,上市首日曾沖高至近70元後即下滑,四月曾低見39.25元,之後數月在40至51元上落,近日報41.1元,現價市值46.82億。
分析指,維昇藥業前景集中於其核心產品隆培生長激素商業化進展。如果產品能成功獲批並被市場接受,將為維昇帶來正向現金流並驅動盈利,有助公司從「概念憧憬」轉向「業績驗證」。其創新長效技術平台、大股東及技術方具潛力的在研藥物,將成為維昇長期價值關鍵因素,另外維昇能否克服市場競爭及資金壓力,能否早日轉虧為盈,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訪問、整理:勞家樂
報道:趙嘉駿
首席執行官盧安邦接受本台專訪時介紹,維昇藥業成立於2018年11月,屬創新藥公司,並於今年三月在港上市了。公司專注在內分泌領域,通常創新藥公司較多做腫瘤治免,但公司選擇專精於內分泌領域。目前有三款創新藥,預期很快在內地做完臨床實驗後報批,估計很快就可以走向商業化,能夠服務更多的患者。
他指,維昇專攻兒童生長發育問題。根據數據,所謂「矮小症」在內地臨床診斷也很簡單,就是100個同年齡小朋友排列一起,不論小男生或小女生,排在前面那三個應屬矮小症。病因如是體內缺乏生長激素,這就是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PGHD, Pediatric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如果激素不缺,還是矮小的,就列入特發性身材矮小症( ISS, idiopathic short stature)。目前內地這兩類出現生長發育問題的矮小症孩子,加起來共有700萬,屬挺多數量。
盧安邦補充,雖然兒童身高跟父母遺傳有關,但大家還是希望孩子能夠長高些,當有適當營養、運動、休息睡眠復,情況還是沒有辦法改善,「矮小症」就如疾病般需要醫療。當孩童在醫院做了相關檢查、確認為矮小症,就可以考慮用藥,即打一些生長激素。因為臨床實驗顯示,一般學齡孩子若確認為矮小症,他可能每年平均長高4至5厘米,但維昇大型臨床試驗中看到,如果用隆培生長激素(SKYTROFA),其一年身高能夠長高10厘米,中間有很明顯的差距。
他說,維昇開發的創新藥均是在內分泌領域內精耕細作。其中那韋培肽屬成人內分泌、帕羅培特立帕肽(YORVIPATH)跟隆培生長激素針對兒童內分泌。隆培生長激素專治因為生長激素缺乏造成的矮小症,這藥已在美國、歐盟獲批上市了。內地目前也正申請上市,預期年底前就能獲批,然後很快上市服務患者。至於那韋培肽,正跟國家申請能否做優先審評,如可以,預期明年就能審批。 另外第三種藥帕羅培特立帕肽,用作治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即甲狀腺後面的一個腺體,管理人體內鈣跟磷的代謝,一旦缺乏,低血鈣者會抽搐。這是激素替代療法中最後一個至今仍然無藥可治病種,患者生活很糟糕,目前這藥在內地三期臨床實驗做得不錯,也跟國家申請優先審評。如果可以,明年會向國家藥局提出上市申請。
目前大股東Ascendis持有維昇藥業36.1%股權。盧安折解釋,維昇2018年成立時,向Ascendis獲得三款創新藥在大中華區獨家開發、生產跟銷售權益,代價是付給對方四千萬股股份,自從Ascendis成了維昇最大股東,也是維昇背後的技術方。其中創新藥隆培生長激素除了進口外,正開始於內地本地化生產。維昇選定的合約研究與生產(CRMO)公司就是藥明生物(2269),藥明生物目前是中國甚至全球最好同類公司,透過藥明的生產工藝、質量體系,維昇可以完成隆培生長激素本地化,希望在今年完成細節,明年放大工藝,2027年準備就緒後,再向國家藥局申請本地化量產隆培生長激素,預期在2028年投產,屆時除了進口藥外,本地化生產的隆培生長激素也能推向市場,服務更多的患者。
他說,藥明生物是日後維昇新藥本土化的合作夥伴,但年底公司藥品獲批後,明年開始商業化,引入這些進口藥後,也需要一個合作方。因應中國市場大,單是在整個生長激素市場競爭大,維昇物色了安科生物作夥伴。對方在生長激素這市場耕耘二十多年,有很好網絡跟商業團隊。維昇作為初創公司,體量較小,跟安科合作就可以強強聯合。維昇有最好長效技術,安科有很好的商業團隊,形成了一個很好協同(synergy)作用,未來只要產品獲批,大家就可以一起把這個藥推向內地市場。
維昇藥業年初來港上市,被喻為港股「生長發育第一股」,無奈卻未能成為市場焦點,甚至迅速跌穿招股價,至今仍未重上招股價。盧安邦明白市場對維昇有期盼,可是作為一間今年剛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市值跟流動性當然重要,但維昇需要時間來培養、成長,不論是股價或市值,這些只是「果」,反而「因」是維昇自己內在價值、存在價值的極大化。他指,維昇成立初期即遇上新冠疫情,集團在內地做了兩個大型三期臨床實驗、一個二期臨床實驗,未有受到任何延誤,仍然做出主要終點(primary endpoint)、次要終點(key secondary endpoint)等結果, 維昇正是拿這些臨床結果,陸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提出申請,希望能夠拿到優先審評。
他指,維昇努力為商業化作準備,除跟安科合作外,也在醫療體系佈局,不僅公立醫院,市場更多在私立醫院、診所方面。維昇跟多家商討合作,希望在內地最好的中、高端私立醫療系統中,特別是以兒童醫療為主的醫院系統內,儘快建立合作關係。重申,維昇希望做內分泌範圍內的特殊藥品(specialty pharma),努力在這領域內精耕,做精、做深、做不同,慢慢累積維昇內在價值。
盧安邦認為,投資界評估一間公司好壞,主要看三點:賽道、賽車與車手。維昇藥業專攻內分泌賽道,內分泌領域有近一百七十種疾病,一半目前無葯可治或療效不好、副作用大;未被滿足臨床需求,屬一個長坡候選藥物市場,因患者治療時間長,市場競爭亦較溫和,故賽道是好賽道;至於賽車方面,公司三種創新藥,屬有論點基礎的首創藥物(base in class, first in class),且完成臨床,國外很多地方已獲批,確定性特別強,亦顯示這些賽車沒有毛病。至於賽手方面,盧安邦個人在醫藥領域工作逾三十年,重視公司每個里程碑發展與實現,路走得快也紮實,相信本著這精神,維昇作為含金量高的金子,肯定最終會發光發亮。
他說,維昇藥業希望成為內分泌領域平台企業,具備所有端對端能力(end to end capability),從研發、准入、註冊、銷售、市務到生產環節。當具備這平台企業價值後,除了今天這三款藥外,技術方Ascendis與維昇已簽約,未來研發出來的內分泌新藥,公司都有優先談判權(right out first negotiation)。未來維昇也會跟更多全球、內地內分泌公司合作,在研發、生產、商業化方面合作,希望把好的創新藥在平台上以最快的速度引進內地,做到「世界創新、中國製造」目的,即把藥引進來、做出來再賣出去。
維昇藥業今年三月在港上市,招股價68.8港元,上市首日曾沖高至近70元後即下滑,四月曾低見39.25元,之後數月在40至51元上落,近日報41.1元,現價市值46.82億。
分析指,維昇藥業前景集中於其核心產品隆培生長激素商業化進展。如果產品能成功獲批並被市場接受,將為維昇帶來正向現金流並驅動盈利,有助公司從「概念憧憬」轉向「業績驗證」。其創新長效技術平台、大股東及技術方具潛力的在研藥物,將成為維昇長期價值關鍵因素,另外維昇能否克服市場競爭及資金壓力,能否早日轉虧為盈,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訪問、整理:勞家樂
報道:趙嘉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