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專訪
節目簡介:
全面分析上巿公司業績,與負責人透徹對話。
主持人:
勞家樂2025-01-02
漢思集團控股(554)行政總裁楊冬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漢思集團控股(554)行政總裁楊冬 收聽
漢思集團前身是漢思能源,再前身是智業控股,1997年5月於聯交所主板上市,當時主業產銷紙製包裝、手袋及行李箱等。02年控股股權易手,04年底收購粵海(番禺)石化儲運開發,令公司業務轉型為石化產品倉儲、碼頭及物流服務業務,05年初改名為漢思能源,上月底再改成漢思集團控股。
行政總裁楊冬接受本台專訪時介紹,過往漢斯能源一直從事石油化工行業近二十年了,當年是第一家從事商業運營油庫和碼頭,項目早期由國企投資粵海集團投資,2000年後經營出問題而進行重組,粵海把部分資產出售,其中油庫屬較優質資產,當年由公司主席、大股東戴偉買入,再注入漢思上市公司去,初期為外邊客戶提供服務等傳統能源業務,其後在主營業務外,再發展了一些石油化工產品貿易業務,主要因有客源,方便他們採購後再批發給當地有需要客戶。
近年漢思進軍香港城巴業務,楊冬指這非公司原定計劃。因應2020年疫情,全球旅行限制,公司原有一個海外併購專案被迫中斷了。當年正值香港城巴大股東出售資產。漢思知道香港公共交通市場不錯,經過調研後,決定一試,初期先投部分作小股東,跟當日善水資本一起合作入股。之後經過兩次增持,至去年七月,漢思增持城巴股權至成為控股子公司,今天持股達70%。
他解釋,漢思看好城巴優勢,在參與城巴管理以後,感到城巴這品牌在港45年,交通網絡由往日單走港島路線,發展到新界、九龍,全方位提供巴士服務,口碑和形象都很好的。漢思作為新股東加入後,做了很多努力提升這城巴管理、財務核算,亦發展一些IT技術改善其安全駕駛、車長派班調度等複雜步驟,後來還創新工作日的班次。因為車長人手短缺,不好招聘,漢思改革了一些班次。
楊冬指,更重要是漢思入股期間,新世界第一巴士跟城巴合併,當時屬高難度大事,因為兩巴歷史不同,經營權完全是獨立,一直以來城巴前股東未能做到合併。後來經過新股東努力,政府也支援,明白到減少成本優勢,遂把兩個經營權合併了,兩間巴士公司合併後,再獲批一個新的十年期統一經營權,這有利未來發展,亦有助節約成本,因為以前兩間巴士公司的車和人不能通用,現在可以更好利用資源、人力、資產以帶來更好效益。
他分析,入股城巴後亦加快新能源業務發展,城巴較前瞻,當時除引進第一輛電能巴士外,還搞了一輛氫能巴士。本地氫能發展,從沒有法規到有法規,由早前氫巴不能過海到今天可以經隧道跑遍全港,開創了香港氫能新時代,城巴也變成一個氫能方面的標杆公司。
楊冬說,至於客流量方面,自疫後至今,城巴客流量慢慢回升至近疫情前水平,當中機場線仍未完全恢復,但部分路線如往來深圳口岸就爆升,今天城巴每天載運110萬人次客量,根據這些情況來看,雖然目前還有一點虧損,但是未來發展前景不錯,漢思亦於去年中決定將城巴變成子公司,好為日後提供更好服務鋪路。
合併後城巴擁有1700輛巴士,未來有轉能需要。他說,香港特區政府提出了香港氣候行動2050,再加氫能發展規劃,其實不論是電能、氫能,本地首兩台雙層節能巴士均由城巴首創買入。今天城巴不再買入柴油巴士,新購巴士一定是電能或是氫能。數年前沒買,是因應疫情及兩巴合併後,城巴運營高效,當時還沒有需要大規模更換巴士時間表。從2025年開始,因應一些古舊巴士要更換,城巴將大手買入氫能或電能巴士。特區政府宣佈2050年實現碳中和,城巴公佈,會在2045年,即提前五年達到碳中和。
被問到未來資本投入更多?楊冬分析,買入新能源巴士,政府會有財政補貼。其中電能巴士每台補貼約80萬,氫巴補貼仍在商討中,預期最終令節能巴士購置成本跟目前柴油巴士相若,城巴也在跟政府商量採取其他融資方法來採購節能巴士,故應該不會對公司現金流及資本支出帶來特別大壓力。
他指,城巴目前主要由柴油巴士行走,每年六、七萬噸耗油量。漢思未增持城巴前,雙方已開始討論合作,因應漢思內地有良好油品供應商、物流設施,是否可把內地供應介紹或利用物流供油予城巴應用,從而再降低燃油成本,當中涉及一些物流環節要打通,目前還在討論和研究,爭取儘快實現。這亦是配合漢思傳統業務優勢,過往漢思是一條腿走路,現在是兩條腿,應可以走的更穩、更快的。
楊冬承認,漢思屬傳統能源公司,需要向新能源轉變,未來新能源發展方向將是氫能,氫能可能是終極能源,前景理想,公司正努力發展。城巴在港的第一個加氫站,是漢思出資興建,將來也會投入氫能基建、技術研發等。他說,香港發展氫能跟內地不同的,香港地少,反觀內地氫能加氫站多是以高壓氣體方式存儲,需要大面積,因為多儲罐及安全距離考量,今天在香港特別是港島區,是不可能把現有加油站發展成加氫站。漢思早前新建的加氫站位於西九龍城巴車廠內,面積較寬敞。漢思正全球物色尋找適合香港的加氫模式(即不用大面積地方存儲、加氫),討論如何把它引進香港來。
漢思投入發展製氫、儲藏、運輸、加氫等技術,楊冬指,大灣區內有很多、很大地方產氫,漢思可以把這部分氫資源帶到香港來應用。漢思內地原有傳統能源產業所在地旁邊就有一間企業在製氫,氫價便宜,漢思正跟他們商討一個框架協定,未來考慮從對方拿取較平價的氫帶到香港來。
他提到漢思近年也考慮出海,好延伸自己產業鏈及作多元化發展。由於應傳統行業易受經濟周期影響,需要找一些新的、穩定業務發展。到香港入股城巴是一個意外,現在看來確是支持公司海外發展的重要一步,未來不管是漢思、還是城巴都會發展國際化,只要遇上好機會,亦會往外闖。去年城巴參與了新加坡巴士投標,雖然沒有中標,但未來再有這樣的機會,漢思跟城巴還是會嘗試。如中東市場,早前公司高層也跟特首去過一次,跟當地有一些小合作,未來不排除有好機會也會參與。
外界關注漢思收購城巴屬一次「蛇吞象」交易。楊冬指,城巴估值確實比漢思市值大,香港聯交所針對這類交易專門有分類,叫極端交易(extreme transaction),會要求收購方把交易細節和交易後引致的財務壓力測算,一併交予聯交所審批。漢思根據這規則,慎重地外聘了一個專業財務顧問,再加上自己原來審計團隊,共同做了很多次測算,預測了未來五到七年的現金流情況,再上交聯交所,獲批才對外公告。
他補充當日的測算,只是按照城巴跟漢斯當時業務測算,隔了大半年,現在城巴業務有很多新發展,政府也看到這些年不光是城巴,其他巴士公司均面對成本不斷增加問題,如通脹、投入更換新能源巴士等,知道單靠專營權、票價是滿足不了需求。政府在政策層面,正鼓勵城巴發展非專營新業務來增加收入,這些業務收入要補足成本和未來新能源巴士投入。城巴近月亦有跟政府開始數個方向探討,未來有政策出台將公佈,預料對城巴、漢思也會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楊冬重申,除靠經營業務賺錢外,漢思融資渠道對也暢通的,日後不管是發債、發股均可;此外城巴現金流好,金融機構願意放貸。最令漢思意料的是城巴業務,原來對很多大企業均感興趣,自漢思入股後,數年來持續收到很多公司商談,未來如有戰略合作,也可以帶來新資源、資金。
漢思集團控股前身漢思能源,其前身智業控股在港上市逾27年,轉型油品業務後廿年,期內股價高低位介乎0.1元至1.6元之間。疫情期間入股城巴,過去四年股價在0.1至0.52元波動,近日報0.3元,創月度新高,市值12.7億。
分析指,漢思對城巴的收購於去年7月底完成,收購城巴股權帶來的收益將於本財年下半年併表入帳,有望改善漢思業績營收及虧損。另外漢思跟城巴強強聯手拓展氫能業務,努力跟大灣區氫能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研究在境外、境內氫能供應鏈各持份者合作,探討找到適合香港社會環境的技術和設備再引入,好推動氫能在香港普及應用,推動產業創新。預期種種利好因素將,稍後將反映於未來數年業績及股價表現上。
訪問、整理:勞家樂
報道:李意琴
行政總裁楊冬接受本台專訪時介紹,過往漢斯能源一直從事石油化工行業近二十年了,當年是第一家從事商業運營油庫和碼頭,項目早期由國企投資粵海集團投資,2000年後經營出問題而進行重組,粵海把部分資產出售,其中油庫屬較優質資產,當年由公司主席、大股東戴偉買入,再注入漢思上市公司去,初期為外邊客戶提供服務等傳統能源業務,其後在主營業務外,再發展了一些石油化工產品貿易業務,主要因有客源,方便他們採購後再批發給當地有需要客戶。
近年漢思進軍香港城巴業務,楊冬指這非公司原定計劃。因應2020年疫情,全球旅行限制,公司原有一個海外併購專案被迫中斷了。當年正值香港城巴大股東出售資產。漢思知道香港公共交通市場不錯,經過調研後,決定一試,初期先投部分作小股東,跟當日善水資本一起合作入股。之後經過兩次增持,至去年七月,漢思增持城巴股權至成為控股子公司,今天持股達70%。
他解釋,漢思看好城巴優勢,在參與城巴管理以後,感到城巴這品牌在港45年,交通網絡由往日單走港島路線,發展到新界、九龍,全方位提供巴士服務,口碑和形象都很好的。漢思作為新股東加入後,做了很多努力提升這城巴管理、財務核算,亦發展一些IT技術改善其安全駕駛、車長派班調度等複雜步驟,後來還創新工作日的班次。因為車長人手短缺,不好招聘,漢思改革了一些班次。
楊冬指,更重要是漢思入股期間,新世界第一巴士跟城巴合併,當時屬高難度大事,因為兩巴歷史不同,經營權完全是獨立,一直以來城巴前股東未能做到合併。後來經過新股東努力,政府也支援,明白到減少成本優勢,遂把兩個經營權合併了,兩間巴士公司合併後,再獲批一個新的十年期統一經營權,這有利未來發展,亦有助節約成本,因為以前兩間巴士公司的車和人不能通用,現在可以更好利用資源、人力、資產以帶來更好效益。
他分析,入股城巴後亦加快新能源業務發展,城巴較前瞻,當時除引進第一輛電能巴士外,還搞了一輛氫能巴士。本地氫能發展,從沒有法規到有法規,由早前氫巴不能過海到今天可以經隧道跑遍全港,開創了香港氫能新時代,城巴也變成一個氫能方面的標杆公司。
楊冬說,至於客流量方面,自疫後至今,城巴客流量慢慢回升至近疫情前水平,當中機場線仍未完全恢復,但部分路線如往來深圳口岸就爆升,今天城巴每天載運110萬人次客量,根據這些情況來看,雖然目前還有一點虧損,但是未來發展前景不錯,漢思亦於去年中決定將城巴變成子公司,好為日後提供更好服務鋪路。
合併後城巴擁有1700輛巴士,未來有轉能需要。他說,香港特區政府提出了香港氣候行動2050,再加氫能發展規劃,其實不論是電能、氫能,本地首兩台雙層節能巴士均由城巴首創買入。今天城巴不再買入柴油巴士,新購巴士一定是電能或是氫能。數年前沒買,是因應疫情及兩巴合併後,城巴運營高效,當時還沒有需要大規模更換巴士時間表。從2025年開始,因應一些古舊巴士要更換,城巴將大手買入氫能或電能巴士。特區政府宣佈2050年實現碳中和,城巴公佈,會在2045年,即提前五年達到碳中和。
被問到未來資本投入更多?楊冬分析,買入新能源巴士,政府會有財政補貼。其中電能巴士每台補貼約80萬,氫巴補貼仍在商討中,預期最終令節能巴士購置成本跟目前柴油巴士相若,城巴也在跟政府商量採取其他融資方法來採購節能巴士,故應該不會對公司現金流及資本支出帶來特別大壓力。
他指,城巴目前主要由柴油巴士行走,每年六、七萬噸耗油量。漢思未增持城巴前,雙方已開始討論合作,因應漢思內地有良好油品供應商、物流設施,是否可把內地供應介紹或利用物流供油予城巴應用,從而再降低燃油成本,當中涉及一些物流環節要打通,目前還在討論和研究,爭取儘快實現。這亦是配合漢思傳統業務優勢,過往漢思是一條腿走路,現在是兩條腿,應可以走的更穩、更快的。
楊冬承認,漢思屬傳統能源公司,需要向新能源轉變,未來新能源發展方向將是氫能,氫能可能是終極能源,前景理想,公司正努力發展。城巴在港的第一個加氫站,是漢思出資興建,將來也會投入氫能基建、技術研發等。他說,香港發展氫能跟內地不同的,香港地少,反觀內地氫能加氫站多是以高壓氣體方式存儲,需要大面積,因為多儲罐及安全距離考量,今天在香港特別是港島區,是不可能把現有加油站發展成加氫站。漢思早前新建的加氫站位於西九龍城巴車廠內,面積較寬敞。漢思正全球物色尋找適合香港的加氫模式(即不用大面積地方存儲、加氫),討論如何把它引進香港來。
漢思投入發展製氫、儲藏、運輸、加氫等技術,楊冬指,大灣區內有很多、很大地方產氫,漢思可以把這部分氫資源帶到香港來應用。漢思內地原有傳統能源產業所在地旁邊就有一間企業在製氫,氫價便宜,漢思正跟他們商討一個框架協定,未來考慮從對方拿取較平價的氫帶到香港來。
他提到漢思近年也考慮出海,好延伸自己產業鏈及作多元化發展。由於應傳統行業易受經濟周期影響,需要找一些新的、穩定業務發展。到香港入股城巴是一個意外,現在看來確是支持公司海外發展的重要一步,未來不管是漢思、還是城巴都會發展國際化,只要遇上好機會,亦會往外闖。去年城巴參與了新加坡巴士投標,雖然沒有中標,但未來再有這樣的機會,漢思跟城巴還是會嘗試。如中東市場,早前公司高層也跟特首去過一次,跟當地有一些小合作,未來不排除有好機會也會參與。
外界關注漢思收購城巴屬一次「蛇吞象」交易。楊冬指,城巴估值確實比漢思市值大,香港聯交所針對這類交易專門有分類,叫極端交易(extreme transaction),會要求收購方把交易細節和交易後引致的財務壓力測算,一併交予聯交所審批。漢思根據這規則,慎重地外聘了一個專業財務顧問,再加上自己原來審計團隊,共同做了很多次測算,預測了未來五到七年的現金流情況,再上交聯交所,獲批才對外公告。
他補充當日的測算,只是按照城巴跟漢斯當時業務測算,隔了大半年,現在城巴業務有很多新發展,政府也看到這些年不光是城巴,其他巴士公司均面對成本不斷增加問題,如通脹、投入更換新能源巴士等,知道單靠專營權、票價是滿足不了需求。政府在政策層面,正鼓勵城巴發展非專營新業務來增加收入,這些業務收入要補足成本和未來新能源巴士投入。城巴近月亦有跟政府開始數個方向探討,未來有政策出台將公佈,預料對城巴、漢思也會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楊冬重申,除靠經營業務賺錢外,漢思融資渠道對也暢通的,日後不管是發債、發股均可;此外城巴現金流好,金融機構願意放貸。最令漢思意料的是城巴業務,原來對很多大企業均感興趣,自漢思入股後,數年來持續收到很多公司商談,未來如有戰略合作,也可以帶來新資源、資金。
漢思集團控股前身漢思能源,其前身智業控股在港上市逾27年,轉型油品業務後廿年,期內股價高低位介乎0.1元至1.6元之間。疫情期間入股城巴,過去四年股價在0.1至0.52元波動,近日報0.3元,創月度新高,市值12.7億。
分析指,漢思對城巴的收購於去年7月底完成,收購城巴股權帶來的收益將於本財年下半年併表入帳,有望改善漢思業績營收及虧損。另外漢思跟城巴強強聯手拓展氫能業務,努力跟大灣區氫能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研究在境外、境內氫能供應鏈各持份者合作,探討找到適合香港社會環境的技術和設備再引入,好推動氫能在香港普及應用,推動產業創新。預期種種利好因素將,稍後將反映於未來數年業績及股價表現上。
訪問、整理:勞家樂
報道:李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