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北京將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活動。在本港,有學校亦在新學年舉辦抗戰系列活動。有中學生考察後製作短片,將與師生分享。有學校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和互動遊戲電子教材,提高學生對抗戰歷史的興趣。
衞理中學的學生年初到四川參觀「建川博物館聚落」,拍攝抗戰主題的展覽內容並製作成短片。副校長關志恒說,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需要充分研讀歷史資料,挑選最好的題材和感受不同展品。參考今次經驗,日後會考慮多讓學生透過短片,總結歷史考察活動的感受。
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引入「聊天機械人」,利用人工智能教授抗戰歷史,由老師參考教科書內容並設計題目,讓學生在課堂或家中也可透過平板電腦內的軟件進行互動答問。校方去年亦購置一部有不同顏色的「互動按鈕裝置」,提供限時問答遊戲,內設十多條抗日戰爭基本概念的題目,涵蓋多場重點事件和時間,吸引不少學生參與。
校長程志祥說,對小朋友而言,抗戰內容不宜太沉重,引入兩套系統後,學生對抗戰歷史的興趣和成績有所提升,反映透過互動學習工具配合課本內容,有助鞏固學生記憶。
另外,有研發沉浸式虛擬實境系統的公司,在新學年推出抗戰部隊「八路軍」的主題軟件,讓學生模擬參與指揮會議,考驗對抗戰歷史的認知,問題和答案選項會投射在牆上螢幕,透過觸感作答,成功過關就可以參與虛擬射擊遊戲。
公司創辦人曾俊雄強調,以前是靠背誦等傳統方式了解戰事,近年陸續有更多相關影片,希望再增加互動元素,提高學生學習的投入度,程式可讓他們有置身戰場的感覺,當中的史料和畫面中戰士的軍服和武器,均按博物館和官方資料核實查證,盡量貼近史實場景。
團結香港基金轄下的「中國文化研究院」,三年前開始推出「與抗日戰士AI對話」軟件程式,邀請三名曾經參與抗日戰爭的老兵協助,掃描他們的外貌以製作3D虛擬人像,並親身訪問他們的經歷和故事,再建立問題庫。期間需反覆閱讀史料查證,之後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和配音,學生輸入與抗戰相關的問題便可與虛擬老兵互動。
院長邱逸說,目前已有超過600間中小學引入這程式軟件,學生透過平板電腦使用,單計今年參與的學校數目,估計就較去年多約7成。他認為人工智能是大趨勢,研究院正計劃除了老兵的經歷,會將內容涵蓋至抗戰期間的民眾,融入當時香港不同地方的故事,有助加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