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 | 財金百科(2025-04-21) - RTHK
A A A
氣溫 濕度
新聞重溫 可重溫過去12個月的新聞

新聞節目

分享工具 facebook
財金百科
財金百科
節目簡介:
金融現象、財經典故、企業人小故事,兩分鐘內細訴。
主持人:
勞家樂

2025-04-21
醫療通脹

現正播放: 足本播放 Play full episode
分段播放:
醫療通脹  收聽facebook
「醫療通脹」(Medical Inflation)是指醫療成本呈現上升趨勢,簡單而言,即是看病的費用越來越貴,包括門診、藥物、住院、手術、康復治療等不同範疇收費持續上升,例如同一個手術今天在香港某私家醫院進行需要10萬元,但隨著新藥物、新器材、新技術的應用,10年後可能加價至50萬元才能做到。

醫療通脹是如何計算?業界會篩選一籃子的醫療程序及藥物,根據不同因素計出相應權重,然後再根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等基準,對每一個項目的價格變化進行計算,最後通過加權平均值得出該年的醫療通脹率。

風險管理顧問公司Willis Towers Watson(WTW)報告,每年都計算各地醫療通脹水平。根據其《2024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報告》,去年預測全球平均醫療通脹率為9.9%,其中最嚴重地區為中東及非洲,最低是歐洲。香港醫療通脹率較全球和亞太地區平均為低,但香港的醫療通脹率去年亦達8.36%。

2024年醫療通脹成因是,包括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雖然重症人數較初期少,但每日確診個案仍持續高企,都增加恒常醫療成本。同期精神健康服務需求增加,慢性病症數量增加,疫後醫療服務逐漸恢復常態,大部分非緊急醫療服務皆逐步恢復正常,醫療開支亦相應增加。當然大家預防性醫療越受重視,醫療科技成大趨勢,例如開發手機應用程式、遙距醫療、自動派藥等等,為患者帶來便利,也提升了醫療品質,但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成本不便宜,都會間接推高醫療成本。

醫療通脹是全球大趨勢,香港亦不例外。早在2008年,當年醫務衛生局便明確指出本港的醫療開支將以高速增長,預計在2004至2033年間,全港總醫療開支將增加3.6倍,升幅遠超經濟增幅,所以長者使用的醫療券金額亦由2009年250元上限,增至2022年2500,十多年內增幅達10倍。

醫療通脹出現,政府亦要加急症收費;醫療通脹增加病人的財務負擔,大眾醫保保費亦上升。大家均思考如何降本增效,有保險公司試圖透過預先授權要求(pre-authorisation requirements)和推廣門診手術等等,管理不斷上升的醫療費用、減少不必要的住院費用。有保險公司會建立一個龐大醫生網絡,希望引入協議收費,避免出現天價手術費情況;亦有收購日間醫療中心或診所,務求控制賠償支出,希望降低保費加價壓力;亦有業界考慮引入共付設定(co-payment),及發展個人醫療儲蓄戶口,好似強積金般加入政府或僱主一比一供款,希望做大資金池以應付日後醫療支出。當然因應不同地方不同醫療收費,民眾因應收費不同而跨境醫療亦有可能慢慢發展出來。

編寫、報道:勞家樂

醫療通脹